農歷的6月24日是我國彜族和白族的火把節。
“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它的來歷在漢文文獻中也有記載。彜族民間有種種傳說。彜族人民是這樣傳說的:“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彜鄉人民迎來了金秋的收獲季節,眼看就要豐上了,可是天王恩澤古茲不願讓彜族人民過上好日子,派十大力來到彜山,把所有的莊稼都踏壞了。彜族人民滿腔憤怒,從人群中走來壹個名叫包聰的小夥子,要跟十大力鬥個高低。包聰與十大力拼搏了三天三夜,終於戰勝了 。十在力灰溜溜地低下頭,變成了壹從禿山。天王惱羞成怒,就撒下了壹把灰粉,霎時間變成了數不清的害蟲,像壹片烏去遮住了太陽紛紛落到彜鄉危害莊嫁,眼看壹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彜族人民每人舉起壹把火,把所有的害蟲壹燒而光,奪得了大豐收。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這壹天,就成了彜族人民點火把除惡滅害,盛慶豐收的傳統節日。”
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會集跤場歡慶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石林深處、長湖岸邊和圭山腳下為盛慶之最。
有些地方“火把節”盛會舉行兩天,第壹天是鬥牛,第二天舉行摔跤活動。
鬥牛又分黃牛與水牛兩種,相比而言黃牛相鬥還“斯文”些,所以先鬥黃牛。水牛相鬥從弱至強,若遇兩頭脾氣暴躁的水牛相鬥,無疑又是壹場惡戰。有時勝者還會窮追對方置於死地。此時牛主人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阻止再鬥。
舊時的火把節摔跤運動有濃濃的宗教色彩。先由舉辦者村的兩對或若幹對男性長老抱著對方在場中進行“打滾”運動。以後由該村最小的運動員出場挑戰,其他村的小運動員出場應戰,由小至大,最後引出大力士們來交手。
男女青年們在離跤場不遠的偏僻處跳著歡快的大三弦舞,唱著悠悠的情歌。
入夜,壹支支火把點燃了,遠望像繁星墜地,近觀似火龍飛騰;壹堆堆篝火熊熊燃燒,飄運著透亮的火焰。火的隊伍在原野與田間穿梭。 年輕人們舉著火把戲鬧著,相鬥著,青春在火光中閃爍。待火光完全溶入夜幕之後,青年們還要紛紛下水遊泳,據說節日之夜痛痛快快洗個澡,更能求得常年吉利平安。有些地區火光通宵達旦,直到迎來東方的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