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廣巖路邊有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墓誌銘。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常袞墓時刻。長47厘米,寬26厘米,青色頁巖, 內刻小楷書386字。1958年大煉鋼鐵時炸開“聖人墓”時散失。1986年縣誌辦收存。全文如下:口口者,京兆人也。以天寶進士仕於朝,代、德二宗,天下翕然稱賢,其載在唐史者可考。其以故宰相觀察福建也,設鄉學,延名師儒以教閩人,閩人始知向學,海濱*魯之風,實開於此,其載在郡閏誌者可考。公卒於閩,朝廷追贈尚書左仆射,適嗣遂公適宰永邑,葬公葛嶺之陽,因而蔔居連邑,為望族焉,其載在家乘者又可考。公之墳方圓七十三文有奇,環以短垣,垣之內,舊植松樹四十余株,森森拱庇,蓋自有明以來已然矣。我朝雍正六年奉口重修,迄今百余載,春霜秋露,曷勝宿草之悲!公之裔孫肇端,常欲葺而新之永之紳士以為公之有功於閩,既已專祠府學,以誌不忘,矧其壹抔在永,可弗知所愛護乎?於是相與慫恿,捐資鳩工砌造,棄石用灰,規制壹整;並拓墓前余地,建年表壹,勒“興閩文學”於上。用錢二百余貫,三閱月而成。成而問誌於予,予維公之功名節義;在朝廷者,史既書之;其在閩者,口碑千古,亦不得表而明。所幸者隴阡在永,永之人,獨得以伸其瞻仰之情矣,然而斯徑之成,永之幸也,抑豈獨永之幸也是為誌。道光十有三年,冬十月,後學長樂林宗澤撰。後學閩縣方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