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4月間,孝感東北部的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劉震在這個時候參加了赤衛軍。在鬥爭中,劉震逐漸認識到***產黨領導的紅軍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
1931年9月加入紅軍,被分配到陂孝縣紅軍遊擊大隊當戰士。
1932年加入中國***產黨。
1932年春,劉震被調到鄂東北道委特務4大隊1分隊1班當戰士。
1932年8月,在河南光山柳林河光榮地加入中國***產黨。
1933年6月,中***鄂東北道委特務4大隊改編為紅25軍手槍團,劉震在1分隊1班當戰士。
1934年5月,擔任224團1營1連指導員。
1934年11月,紅25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開始了長征。劉震從224團調到225團,任1營1連指導員。在長征途中,認真執行上級命令,率領部隊完成了上級賦予的戰鬥任務。因在戰鬥中指揮有方,被任命為1營政委。
1935年9月,紅25軍抵達陜甘革命根據地,勝利完成了長征。整編後,任紅15軍團第75師225團政治委員,帶領部隊先後參加了陜北勞山、榆林橋戰役。
1935年11月初,紅15軍團和紅軍陜甘支隊(即紅壹軍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壹方面軍,次年2月,由紅壹方面軍組成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行了東征戰役。這時,劉震調到強渡黃河的突擊團223團,任團政治委員。
1936年2月24日晚,東征渡河戰鬥打響了,223團以突擊隊為先導,他率1營為第壹梯隊,利用夜色掩護,從無定河出發,在山西石樓縣賀家凹西北登岸。經激烈交火,先頭部隊占領了灘頭陣地,次日拂曉,全團渡過黃河,爾後劉震率第223團轉戰晉西北。
1936年4月,223團擴編為73師,劉震任該師政治委員。東征戰役結束後,奉命到紅軍大學第壹期學習。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重返紅15軍團,擔任75師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後,75師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688團,劉震任政治委員。 1937年12月,率部隨344旅開赴冀西平(山)、井(陘)獲(鹿)三角地區,伺機打擊正太、平漢路之日軍。次年3月,又奉命開赴晉東南,參加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作戰。
1938年6、7月間,為了配合國民黨軍隊粉碎日軍對中條山的進攻,奉命率領688團3營600多人開進中條山。除配合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行動外,劉震還支持發展當地群眾性的遊擊鬥爭,並積極擴充部隊,僅半年時間,就發展到近千人。
1938年11月,第344旅組建獨立團,劉震任團長,奉命到冀魯豫邊區開展鬥爭。
1939年2月,邊區部隊統壹組成冀魯豫支隊,獨立團改為該支隊第1大隊,任大隊長。在支隊和中***魯西南地委的領導下,指揮第壹大隊為保衛魯西南根據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0年初,劉震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旅長。
1940年5月,率部參加了討伐頑軍石友三的戰役。
1940年6月,奉命南下的第2縱隊在渦陽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第344旅編為第4縱隊第4旅。合編後,率領第四旅擔任開辟和堅持淮上根據地的任務。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四旅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10旅。
1941年5月,率10旅奉命進到津浦路東,在洪澤湖以北和以東地區,開展邊沿區鬥爭。
1941年9月,第10旅奉命撥歸新四軍第3師建制,調往蘇北淮海地區,實行主力地方化,劉震任第10旅旅長並兼任淮海軍分區司令員。
1944年春,蘇北新四軍部隊開始對日軍反攻,劉震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高溝戰役、楊口戰役、林公渡戰鬥和葉圩子戰鬥。還參加了阜寧戰役,給蘇北的日偽軍以沈重的打擊,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月,中***華中局決定由劉震兼任淮海地委書記。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可盤踞在淮陰、淮安兩城的偽軍拒絕向抗日軍民繳槍。 1945年9月6日,指揮部隊采取重點爆破與猛烈火力相結合的打法,迅速攻入淮陰城,擊斃偽軍28師師長,全殲該師9000余人,取得了部隊從長期遊擊戰轉向對預有防禦城市的攻堅戰的重要經驗。隨後,又率部參加了解放淮安城的戰鬥。
1945年9月下旬,新四軍第3師奉命進軍東北,劉震被任命為副師長。
1945年11月底,3師在錦西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
1945年12月下旬,奉命在義縣地區指揮5個團阻擊國民黨部隊,掩護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在遼西前線安全轉移。
1946年1月,率8旅主力及師特務1團,攻克吉林通遼,全殲國民黨守軍1400余人。
1946年3月,劉震被任命為中***吉江省委書記,並兼吉江軍區司令員。同年6月,奉命和吳法憲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任司令員。
1947年春,率領第2縱隊參加了三下江南戰役,在打靠山屯及新立屯等戰鬥中,殲國民黨軍3200多人,使第2縱隊在戰鬥中提高了打運動戰、攻堅戰的能力。
1947年5月,率第2縱隊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夏季攻勢。5月16日,指揮部隊經長途奔襲,對懷德發起總攻,經過激戰,於17日攻克懷德,全殲守敵5000余人。緊接著,率第2縱隊主力迅速迂回,進行大黑林子殲滅戰。
1947年6月,第二縱隊攻克昌圖。
1947年9月,指揮部隊參加秋季攻勢。在12月開始的冬季攻勢作戰中,率部經5個小時激戰,攻克彰武,全殲國民黨守軍49軍79師9000余人。中***中央為此專門致電嘉勉。
1948年10月3日奉命參加攻克錦州的戰鬥。
1948年10月14日10時,在攻占了錦州城西北的外圍據點後,發起了對錦州的總攻。他指揮部隊從西北門突破,經過縱深戰鬥,15日18時攻錦戰鬥勝利結束。第2縱隊在該戰中殲國民黨軍1.5萬余人。幾天後,率部趕赴遼西,協同兄弟部隊全殲廖耀湘兵團。
1948年11月1日,指揮2縱隊和第1縱隊,擔負了主攻沈陽的重任。戰至次日拂曉,全殲沈陽守敵,在攻沈陽戰鬥中,第2縱隊***殲國民黨軍3.1萬余人,俘獲國民黨軍兵團司令周福成等將官18人。
遼沈戰役後,第2縱奉命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劉震任軍長,隨即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在解放天津的戰鬥中,39軍完成了從城東突破的任務,殲國民黨軍2萬余人。
1949年4月,劉震被任命為新組建的14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繼續指揮部隊向華中南挺進。
1949年8月1日,改任13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
1949年9至10月,率部參加了衡寶戰役,殲國民黨軍1.2萬余人。之後,又指揮部隊參加了廣西戰役,殲滅白崇禧集團殘部3.2萬余人,並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解放了廣西全境。 1950年10月,劉震被任命為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
1950年11月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兼誌願軍空軍司令。
1951年9月25日、26日、27日,劉震將軍指揮空四師,大戰美空軍,三天擊落美機26架,擊傷8架,首創擊落美最先進F-86飛機戰績。
1951年12月2日、5日、8日,劉震將軍指揮空三師再戰美空軍,***擊落敵F-86飛機9架,F-84飛機4架,擊傷F-86飛機2架。此次空戰規模空前,戰果輝煌。”
1954年3月,劉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
1954年10月入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8年9月兼任空軍學院院長、政治委員。
1973年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1977年起任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3書記(後為第2書記)。
1980年至1985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他還在中***“八大”二次會議上,補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十壹次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在1985年中***全國代表大會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十三大時,繼續當選。
劉震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88年7月被授予壹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著有《劉震回憶錄》。
1987年在中***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