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倫
東漢時的蔡倫,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得沒法活了,被送進皇宮裏做了太監。他原先沒有讀過書,老太監見他可憐,告訴他做太監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於是他就在老太監的指導下發憤讀書。蔡倫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他很重視實踐,讀書時也專挑那些講打鐵、繅絲、紡麻壹類容易實踐的書來讀,並且讀了以後還要親自去實踐壹下。
他有時到打鐵作坊去掄幾下鐵錘;有時到紡織作坊去繅絲紡麻。蔡倫工作起來很仔細,所以樣樣事情都能學得會,做得好。皇帝看蔡倫聰明勤快,辦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專門負責制造宮廷用品。蔡倫看到當時的書都是用竹簡木牘寫成的,十分笨重,連大臣給皇帝的奏章也是壹大捆竹簡或木牘,壹份奏章就有好幾十斤,讀起來很費勁。當時紙雖然已經有了,但是還很粗糙,不適宜用作書寫。
蔡倫想,如果把紙改進壹下,把它造得又輕又薄又白,就能用來書寫了。他從紡織作坊裏揀來亂絲、麻頭等廢品,再加上破布、破漁網、樹皮等做原料,進行試驗。壹次試驗失敗,再做第二次。經過多次試驗,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適用於書寫的紙。蔡倫改進造紙技術有功,皇帝封他為龍亭侯。
他制造出來的紙就被稱為“蔡侯紙”。蔡倫從壹個沒有讀過書的文盲,經過努力學習,既讀了書,並且通過實踐,成了壹位改進造紙技術的專家,為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愛迪生
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電池,期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壹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被人們授予“發明大王”的美稱。
3、狄更斯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註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壹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4、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壹個又壹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壹個蛋,只要變換壹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誌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連,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沈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