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的意思:形容典章制度、禮儀教化遭受破壞,社會秩序、道德規範混亂。
讀音:lǐ bēng yuè huài。
出處:《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例句:春秋戰國時期,既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禮樂文明的奧旨得以充分闡揚的時代。
禮崩樂壞造句
1、我們這裏世道澆漓、禮崩樂壞了。
2、秦漢時,禮崩樂壞,有“納粟拜爵”的買賣,就是用當時最寶貴的糧食,作為官爵的交換條件。
3、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4、在屈原看來,戰國後期,世道澆薄,人心不古,禮崩樂壞,而自己卻熱腸古道,不從俗流。
5、唐末五代時期禮崩樂壞,綱常掃地以盡,封建社會的新階段在舊秩序的大動亂中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