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派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 他們認為國家的利益便是個人的利益, 國家的成功便是個人的成功. 他們認為人民應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個人, 這就是最高尚的道德.
清末梁啟超為了培養國家思想, 特別強調道德理想. 道德有公德與私德. 梁啟超以為要構成壹個國家, 其成員不但要有私德, 也必須具備公德.他說中國之不振的原因在於民眾“公德缺乏”。 醒獅派表示同感, 說中國人私德觀念強, 缺乏公德觀念以及國民道德的修養.
醒獅派為了重建以國家為中心的新社會秩序, 借著傳統的道德意識, 引導出愛國思想. 即他們認定“ 愛國”為國民的最高道德, 國民應覺悟而為國家奮鬥. 醒獅派的目的不僅僅是將國民變成為“ 良好的公民”, 而且要變成為國家能夠犧牲自己的“ 國民”。 李璜說“ 不只要中國人消極的當壹個良好公民便是滿意, 我們是要他積極的能夠犧牲私利而竭力服務國家的這種精神. 因此我們標出國家, 便是指明眼前公利所在的社會”。 胡國偉主張以這種犧牲精神來審斷愛國行為之真偽,“以至為國而死者, 乃是真正愛國, 這種行為便是最高道德的表現”。這裏可以看出醒獅派所謂的國民不僅指國家的構成分子, 而是指屬於國家、把自己的利益奉獻給國家的“ 國民”, 這種國民在國家遭難之時能起來為維護國家與民族而奮鬥.
醒獅派希望人民要將國家與個人看作壹體. 曾琦說民主國家之最高道德在“愛國”, 實則愛國即愛己. 李璜也說“ 國家主義便是主張國民個人的意識要與國家社會的意識溝通而打成壹片”。李璜認為個人與個人權利之沖突, 黨與黨的權利之沖突等,只要祖國觀念發達, 能以國家為前提, 便可以解決. 在積極方面還可以由愛國的信仰, 集合大家的精力. 李璜說真正的國民視祖國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 而且每壹個國民都要以代表本國的精神自命。
醒獅派確信壹個國家必須有壹種***同了解與***同追求的國民理想. 在國家民族方面要求個人生活與國家生活合壹, 以建立壹種完整的集團主義. 這樣, 個人消失於全體的社會中, 大家壹旦有了***同的希望, 便會有***同的責任, 每個成員都發生對社會的責任. 因此醒獅派認為在國家危機沈重的情況下, 為了國家的利益應犧牲個人方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李璜認為責任便是良心上的承諾, 是倫理上的第壹義。國民應該遵守這種承諾而對於祖國盡保護的責任. 因此“/ 真能愛國者即是真能犧牲其壹己之私利以為國家之公利, 是為國民道德之極致”。李璜根據黑格爾的“絕對國家個體說” 主張“ 個人自由”,應當為政治社會犧牲,還旗幟鮮明地指出“客觀的精神(社會),當包含所有主觀的精神(個人)以成就絕對的精神( 國家)”。李璜還借用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所說的生物學上的環境說、遺傳說、感應說, 將精神生活的來源看作大半是社會的影響. 例如 壹個社會裏眾人都愛國, 潮流所及, 壹個人便不能不愛國.李璜要利用這種互相傳染的社會心理引導出國民的愛國心.因為在他看來, 壹個國家裏的人無法逃脫這個國家所具有的民族性. 李璜指出, 壹個社會只有具備了壹些倫理主張, 這個社會才有道德價值. 他認為人是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也含有社會性, 個人在社會裏都應互相尊重、遵守道德規律. 因此他贊成康德式的道德觀念. 康德認為國家以維持社會秩序為最重要的目的,設法律要限制個人的自由而均衡與他人的自由. 康德認為人的意誌和行為必須符合和遵循道德法 才是善良. 這便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使個人自由與他人自由協調壹致.
至於個人之間的道德, 醒獅派聲稱國家主義是保障個人而非壓抑個人, 認為國家利用其政治權力可以使國民人人得到自由.又說真正的國家主義莫不由“自由、、平等、博愛”而來.但是實際上, 醒獅派對西方的民主思想並不是正確地了解. 例如, 丘椿提出實現國家主義的四大原則說:“ 壹個民族的福利和其他民族的福利絕對平等;,壹個民族的行動有絕對的自由; 壹個民族的行動對於其他民族有損害的時候, 這行動應該受公***的裁制; 壹個民族的福利和其他民族的福利沖動的時候, 我們應該以最大多數之最大幸福為判決曲直的準沖.”這是從功利主義者邊沁與穆勒 等規定“個人之間”應有的道德標準而來的. 丘椿自己也承認說“ 穆勒根據這四大原則去實現個人主義, 我也根據這四大原則去實現國家主義”。 因此, 他們只是借著西方啟蒙思想,強調國家的集體意識與價值, 而不像西方以個人自由為基礎. 曾琦認為盧梭的民約論是法國大革命的導源, 其在思想上的影響頗大, 但是考慮到中國歷史則有不符合的地方. 因為各處文明發達的情況與各國家社會的情形都不相同, 其說只是“ 理想的學說” 且“ 不能稱為健全的學說”。 不過, 對盧梭“公***意誌”的觀點他們表示贊成. 曾琦說“ 個人在社會只能有“相對的自由”無所謂“ 絕對的自由”。況且犧牲壹時的自由 以求永久的自由, 犧牲部分的自由, 以求全體的自由 ,這正是理所當然。 李璜也說過國家主義是根於盧梭的主張, 基於國民全體的誌願.實際上醒獅派只認識到個人服從於社會的“ 公***意誌”觀念而已, 並不是主張個人的“ 自由意誌”。 其實醒獅派不完全理解盧梭的思想, 換言之, 盧梭指出國家起源於人民的自由意誌, 是從人在自願的前提下為保障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訂立的壹種社會契約關系. “ 公***意誌”並不是強制力的意思, 而壹定通過個人的“ 自由意誌”來決定. 這意味著盧梭認為“自由意誌”通過“公***意誌”來獲得更高尚的自由. 盧梭把國家看作是“ 道德的與集體的***同體”, 這裏盧梭把社會生活的理想與個人的自由看成壹致, 這是最高的道德律.因此 個人的自律性與外部壓迫的強制性的服從根本不同.為了保障每個人的個人權利, 盧梭又提出主權權力是有界限的, 而且主張個人的自由與對***同體的服從之間的調和.盧梭說明這種調和的時候, 並不是從法律的觀點出發, 而是從道德上來加以說明. 但是實際上,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與“ 公***意誌”等理論不僅影響到民主主義理論, 同時也成為民族主義理論根據.即盧梭的服從“ 公***意誌”的理論往往被醒獅派借用來堅持“ 國家至上”的權威性.但是醒獅派忽略了盧梭所主張的“公***意誌”是基於個人的“ 自由意誌”的壹面. 只強調***同體的自由, 且將“公***意誌”看成調解社會的強制力. 甚至於李璜在《國家主義與現代政治》壹文中說自願的犧牲並不是犧牲. “ 民主政治之下, 壹國國民也不能說對於他的個人自由便完全無所犧牲, 不過這種犧牲是他個人自願的 ,是由多數取決定為法律. 而大家樂意遵守的罷了”。 他確定“ 個人自由的決定要為國家去犧牲, 這就是國家主義”,但是人本來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與利益的, 所以要提倡犧牲或最高道德, 必須用各種教育的方法來養成國民以國家為前提的觀念. 李璜引用法國歷史學家那威斯的話說:“ 國民道德,愛國觀念是全靠小學校歷史課去耕種的”, 相信“ 真誠的堅固的愛國思想壹定須很早的在小孩子心中就建築起來”。 因此他看重小學的國民教育, 依靠歷史地理教師的訓練, 要以溝通國民情感而實現精神上的統壹. 他按照當時世界之趨勢而致力於“國家主義”的教育和“國家思想”的培養。
中國人在傳統國家專制的官僚控制體系中,向來缺乏自由意識與個人權利的觀念, 還談不上以自主的力量而團結成壹個社會性的國家***同體. 醒獅派因此主要依靠呼籲國民的“愛國”與“道德”的傳統思維方式而結集社會力量.壹般來說 作為集體的成員, 他們模糊地感覺到有某種高於他們個人的東西, 這種東西就是先於他們個人而存在的社會力量, 並且要比個人存在得更久, 個人在無意中崇拜的就是這種社會力量。這種通過培養國人的道德, 並以道德力量來進行社會動員, 是中國傳統的社會動員方式. 醒獅派在尋求實現他們國家主義理想的過程中也運用了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