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全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擴展知識: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這是壹首五言律詩。安史之亂爆發後詩人逃離長安前壹個月,睹物神傷。詩人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高度凝練地熔鑄在40個字裏,這就是有名的《春望》詩。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寫目睹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想親人愁苦,充溢離情。首聯: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從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壹聯雖是寫景。
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壹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頷聯: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壹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
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壹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壹語承上,以“恨別”壹語啟下,章法分明。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壹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這壹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
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麽快,完全是憂國、傷實時、思家所致。這壹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國點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令。詩人將豐富的意思寓於壹個“深”字中。
草木深,不僅表明人跡罕見,而且說明拋荒已久。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寫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詩的這前四句內容,都統在望中。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象也由整體到部分,由渾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見情,而不直書其情,其情由隱到顯。
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祖露。詩的後四句,是前半部分觸發而出,又進壹步有所發展。由前面的景,寫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詩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軍,最後以望者的形象作結,將前面感時、恨別之情概括無遺,又給人以實感,這是杜甫擅長的表現方法。
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望中所見,領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壹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壹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