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
壹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裏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壹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另壹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作品原文: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白話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壹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裏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擴展資料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712),唐代詩人,壹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壹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曾先後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時貶欽州,賜死。詩與沈佺期齊名,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放逐途中諸詩則表現了感傷情緒。律體形式完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宋之問集》。
李頻:
李頻,唐代詩人,字德新,睦州壽昌(今屬浙江)人。少時以詩著稱。大中八年(854年)進士,調校書郎,為南陵主簿,遷武功令。後為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卒於官。其詩多為五律。詩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稱《梨嶽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
百度百科-渡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