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
出自出自宋代蘇軾的《後赤壁賦》,原文選段: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白話釋義: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於蘇軾壹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壹——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壹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詩文賞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對繁華落盡後冬景的精煉概括,山高的時候月亮就顯得非常小。夏天水漲得高,當天氣轉涼、江水落下去後,石頭就露出來了。這是壹個自然現象,其他人都熟視無睹,只有蘇軾這樣偉大的文學家觀察到,並用最精煉的話概括了出來,成了千古名句。
百度百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