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早已立下了生死不分離的誓言,讓我握住妳的手,同生***死上戰場。可嘆的是我們相距太遙遠了沒有緣分重相見。可嘆的是我們已經分別太長久了,無法堅定守誓言。
此句出自《國風·邶風·擊鼓》,詩中描寫了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
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裏?於是馬跑失在哪裏?到哪裏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妳說(過)。拉著妳的手,和妳壹起老去。唉,太久。讓我無法(與妳)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擴展資料:
《國風·邶風·擊鼓》賞析
《擊鼓》詩中壹個“平”字,顯示的是師出有名,平定天下,不許為亂,是義之所在。有國家必有戰爭,戰則有義與不義之別,本詩“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展示的是師出有名之下的人心向背,是知所以戰而從軍南行的義無反顧。
於是《擊鼓》,通篇不見怨尤,但見歷經苦戰的戰士,對於戰友的深情懷念而已——擂響戰鼓,其聲鏜然,國家用兵,人心振奮,戰士們積極入伍,踴躍向前。家鄉的親人們都在為國出力修築漕城,勞苦非常。
只有我壹人加入了南下的軍陣行列,心懷必死之誌準備去沖鋒陷陣了,肩並肩的皆是陌生人。就這樣出征,向南方,向南方。這壹次,為天下太平,跟隨孫子仲,我們義無反顧去平定陳、宋的動亂。戰爭結束了,大軍凱旋,曾經與我肩並肩的戰友啊!卻沒有能夠與我同歸,因而滿懷的惆悵憂痛,揮之不去。
“奮勇向前,戮力殺敵,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險,同生***死,永不分離”,是妳我走上戰場時立下的誓言。當時矢誌赴死,我們雙手緊握,我的命放在妳手裏,妳的命放在我手裏。可嘆妳就這樣離我遠去,不與我同生,天人永隔是怎樣的遙遠吶!可嘆妳遠遠地、永遠地離我而去。
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泄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壹座人性高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