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兩個人。
1、張治中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警魄,後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
1932年“壹.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誤導致“11.13長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職。
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49年,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2、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擴展資料:
張治中出生於壹個貧寒的農民家庭,曾四處奔波流浪,做過學徒當過警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張治中到上海參加學生軍,幾年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而出生在官府家庭的張自忠,則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幾年後投筆從戎,到?北洋陸軍當兵。
張治中畢業後,被分配到北洋陸軍見習;張自忠則被同鄉推薦給馮玉祥,不久便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的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石友三。
張治中和張自忠分別在蔣介石和馮玉祥的部隊嶄露頭角,壹路扶搖直上。數年後,張治中成了?蔣介石的得力幹將,張自忠則成了馮玉祥的壹員猛將。
1930年初,馮、閻、桂聯合反蔣,拉開了軍閥混戰的序幕。因為?張治中屬中央軍,?張自忠是西北軍,結果兩位將軍竟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軍閥開戰時,張治中任中央軍?教導2師師長,擁有當時中國軍隊最先進的裝備。張自忠任?西北軍第6師師長,戰鬥力居西北軍之首。兩支精銳之旅隨即展開激烈的對攻戰,經反復拼殺,?張自忠多次擊退張治中師的進攻,?大敗張治中。
反蔣失敗後,西北軍將領紛紛投靠蔣介石。但直到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3軍,宋哲元任軍長,張自忠出任38師師長。同年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3軍改番號為第29軍,張自忠才被蔣介石收編。
張治中和張自忠都是帶兵打仗的將軍,也都辦過教育。但相比較下,?張治中更擅長治學,張自忠則更喜歡帶兵,在抗戰中多次重創日軍,成為著名的抗日名將。
1923年,張治中到?桂軍軍官學校任大隊長,負責訓練和教育。幾個月下來,學員就訓得軍容整齊,精神抖擻,令桂軍軍官刮目相看。
蔣介石當時正任黃埔軍校校長,得知張治中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於是決定挖他到黃埔來。1924年12月,張治中被蔣介石調到黃埔軍校任?第三期入伍生總隊附,代理總隊長。
1927年張治中兼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育長,而後從1928年秋到1937年春整整十年間,張治中壹直擔任中央軍校教育長。期間雖五次帶兵上戰場,卻壹次也沒有同***產黨交手,每次任務完成就回校。
這十年中,張治中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使中央軍官學校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成為壹個具有現代設備和人才濟濟的教育機構,不僅為國民黨輸送了大批指揮軍官,也為***產黨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指揮人才。
百度百科——張治中
百度百科——張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