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陸秀夫簡介_南宋 末代皇帝 陸秀夫_陸秀夫生於端平三年十月初八日

陸秀夫簡介_南宋 末代皇帝 陸秀夫_陸秀夫生於端平三年十月初八日

陸秀夫 -簡介陸秀夫,南宋抗元名臣。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裏(今屬江蘇建湖)人。宋理宗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趙昰死,又擁趙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宰相,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崖山海戰為元軍所敗,負趙昺投海自殺。有《陸忠烈公遺集》。 陸秀夫 -人物概述

陸秀夫的才思清麗,很少有人能夠比得上他,但他並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沈靜,不喜張揚。每當那些僚吏來拜訪、賓主互相取樂時,只有陸秀夫獨自壹人在旁,默默無語。有時府中設宴擺酒,陸秀夫坐在席間,矜持莊重,不說壹句話,人們都覺得他十分怪僻,難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與他合得來。但陸秀夫治事有方、穩重幹練的才華,深得李庭芝的賞識和器重。即使官位升遷了也沒有讓他離開,這樣,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壹直到主管機宜文字。

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陸秀夫簡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廟號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範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

陸秀夫 -生平簡介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末抗元大臣。字君實。宋楚州鹽城(今屬江蘇)人。

宋理宗寶親慶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李庭芝鎮揚州,邀陸秀夫為幕僚,升任主管機宜文字。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

宋恭帝德□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

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

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範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

有《陸忠烈集》傳世。

陸秀夫 -紀念地點陸秀夫廟

陸秀夫廟在硇洲鎮北港管區黃屋村,有壹座頗具規模的神廟叫調蒙(讀粉)宮。這是硇洲群眾為紀念南宋大臣陸秀夫所建的廟宇——陸秀夫廟。

宋皇來到硇洲,壹晚夢見龍遊於海中,以為吉兆,便封硇洲為“翔龍縣”。張世傑秉政,陸秀夫等大臣輔助。當時文武百官俱全,尚擁有兵馬數萬,於是決定在硇洲建“皇城”。後來,元兵緊逼,“皇城”建不成。只得移兵遷往新會崖山.元兵趕到,血戰壹場。宋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滅。陸秀夫背著宋帝、頸掛玉璽投海,壯烈殉國。

後人非常敬仰陸秀夫舍身報國的精神,於公元1636年,建了壹座神廟,以作紀念。1986年4月下旬,硇洲群眾再集資重建了陸秀夫廟(又叫大候王宮),重塑了神像。

陸秀夫陵園

陸秀夫陵園在南澳島東端風光旖旎的青澳灣畔,民族英雄陸秀夫的陵墓雖經歷了七百多個春秋,仍奇跡般地遺存下來。

從月亮灣大酒店的環島公路向北行進百余米,便見壹座大型石牌坊;三門四柱,面闊8米,高近了米,壹對青石大石獅雄踞於牌坊之前。牌坊梁頂有青石雙龍搶珠石雕。牌坊正中,有吳南生題寫的“宋丞相陸秀夫陵園”牌匾。兩側對聯:“西去崖門敢從煙海扶危宋,東歸徑口長向雲天抒壯懷”(由黃贊發撰,蔡仰顏書),概括了陸秀夫為拯國難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忠勇精神。兩個偏門橫額鐫刻“貫嶽”、“接漢”贊語。牌坊外柱對聯:“忠悃長存—片靈旗棲海島,貞心不泯千年恨水在崖山”為楊方笙所撰。牌坊背面也相應書刻著名家楹聯:“君為宋室孤忠扛鼎垂紳襄助幼主蹈海捐軀守大節,實是楚州奇傑沈帙斷簡謫遷海陽帷幄探驪流芳名”、“大節孤臣百代流芳光汗簡,騎箕托尾後人拜手仰高風。”讀著這些對聯和篆額,不禁令人仰崇陸秀夫的孤忠大節和凜然正氣。

拜謁過陸秀墓後,可到土坡向陽處瞻仰“忠貞亭”。這亭是陸氏後裔建造的。原來當年陸秀夫被貶攜眷南移,長期居潮,子孫傳今已逾數十代,散布於潮汕各地。多年來,他們尋覓先祖陸秀夫墓,後終於在南澳青澳灣畔找到。之後,成立“潮汕陸氏宗親聯誼會”陸秀夫簡介,修復了這座陵園。修復過程得到了南澳縣 *** 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陵園規模壯闊。從忠貞亭到主墓地相距約50米,主墓是壹座頗具規模的古墓。現衣冠冢修整壹新,墓碑高 1.6米,上刻:“宋忠臣左丞相秀夫陸公之墓”。墓壁兩邊石板上刻著古今名人題詠的詩聯。右側重新豎刻明潮州知府郭子章所題名碑,碑上刻字:“明萬歷十二年歲次甲申孟夏吉立·宋丞相君實陸公之墓·潮州府知府郭子章命,守備陳經翰書石。”碑側還有“重修陸公秀夫墓碑記”。碑記略記陸秀夫生平及其與國偕亡過程和歷代褒頌、子孫衍澤、維墓崇記的緣起。

陸秀夫墓後,有壹高約5米的巨石直立如削,上楷書陰刻“丞相石”三個大字,是清乾隆南澳同知印光任所題。蒼松掩映,綠樹環拱,摩崖石刻更顯神韻豐姿。

陸公祠

即陸秀夫祠。在鹽城市區儒學街西側、陸公詞巷內。明初時建造,為了紀念南宋陸秀夫而建。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今屬江蘇)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任禮部傳郎。樣興元年(1278年),他同文天祥等人並立幼主趙昺,任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新會境內).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先驅妻、子人海,後背負幼主昺投海而死。

該寺幾經毀修,現存建築為1984年重修.全祠三進兩廂。壹進為門廳,正中保留了原“宋丞相陸公調”碑刻,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浩然堂,二進和三進之間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廂房。祠內塑像、畫像及匾額、條聯等陳設基本恢復,並陳列有陸秀夫歷史資料。

陸秀夫 -負帝投海帝昺樣興二年(1279)二月,宋、元雙方進行了最後壹場生死決戰,這就是歷史上以悲壯激烈著稱的崖山海戰。其時,元軍由降元 *** 張弘範為都元帥,李恒為副元帥,從南北兩路向宋軍夾攻。宋軍焚毀了岸上的行宮和軍營,移師海上,二十余萬軍隊和民兵布置在壹千多條木船上,並用繩索環接,形成壹個個方陣。張世傑只顧率將士在海上死守,陸上未留壹兵壹卒,結果被元軍切斷了淡水和柴薪的供應渠道。二月六日,元軍攻破船陣,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拔劍驅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兒蹈海,隨後跪對幼帝趙昺說:“陛下當為國死!”言罷,抱起腰系玉璽的九歲小皇帝,縛在自己背上,縱身跳入海,其時的陸秀夫,只有四十二歲。崖山壹仗,宋軍戰死及溺水死者達十多萬人,南宋王朝至此終結。

陸秀夫負帝蹈海,固然是壹種“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殉節行為,但更是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表現。在民族矛盾占首要地位的特定時期,陸秀夫的忠君事宋,是與愛國為民相壹致的。當趙顯降元時,他沒有愚忠隨降,而是重組抗元 *** ,直至與社稷同亡。他的死,是為國盡忠,表現了與國與民榮辱與***,生死同命,為國忘家,萬死不辭的熾烈感情;表現了決不向入侵者屈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浩然正氣;表現了對自己賴以休養生息的家園、土地拳拳的摯愛之情和由此激發出來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發展起來的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並已成為激勵人民抗敵禦侮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因為如此,陸秀夫才受到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深切懷念和衷心敬仰。

元朝樞密副使兼湖州總管丁聚十分敬重負帝蹈海的陸秀夫,乃上奏朝廷,在廣東南澳縣青澳灣為陸秀夫修建了墓園。此事距陸秀夫殉國僅四年。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追謚陸秀夫為“忠烈公”。清鹹豐八年(1858),全國各地孔廟奉旨配祀陸秀夫。為紀念這位與國***存亡的民族英雄,江蘇鹽城建有陸公祠,廣東新會崖山祠內建有大忠祠,供奉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三人塑像;潮州澄海、潮陽、深圳蛇口、福建莆田嵩山和江西吉安都建有陸秀夫的衣冠冢、塑像或紀念亭。

在陸秀夫的故鄉建湖,人們更難以忘卻這位先輩鄉賢。在他誕生地建陽鎮,歷史上就建有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景忠橋、景忠書院等紀念性建築,並立有“宋陸忠烈公讀書處”石碑壹座(刻於明萬歷年間),可惜古跡均毀於日軍侵華炮火,僅壹碑尚存。二十壹世紀初,以僅存的石碑為依托,陸秀夫故裏的人們在原忠烈堂遺址上興建了全國第壹座“陸秀夫紀念館”,復建了“陸秀夫讀書處”,同時成立了鹽城市陸秀夫研究會。

陸秀夫是鹽城歷史上第壹個宰相,也是第壹個配祀孔廟的建湖人,這是世世代代建湖人引以為光榮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