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翻譯

《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翻譯

壹、譯文:蜀地有壹個姓蘇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縣人。蘇君高潔的品行和道義,在家裏修養而成,在家鄉廣為傳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經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壹起來到京城,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到蘇洵所寫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獻給了朝廷。

文章印刷後,公卿士大夫們爭相傳閱。他的兩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並且都在前列,在當時也因文采學識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數千裏之外,蘇洵父子由默默無聞而壹日之間名揚京城,於是蘇洵父子的文章從此獨占天下;蘇洵的文章廣博雄辯,氣勢宏大,讀到的人感到驚訝並由此想到他(神采飛揚)的樣子。見面後發現他老實溫和,似乎不像健談的人。到逐漸接近他,跟他相處越久,就會發現他越發可愛。

斷斷續續地談出他所知道的,越詢問他,就覺得他像什麽都知道壹樣。唉,可以稱得上是純明篤實的君子之人了!

蘇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親;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書職方員外郎之職,三代都不顯達。蘇序有三個兒子,長子蘇淡,次子蘇渙,兩人都靠文章考中了進土;而蘇洵最小,唯獨(他)不喜歡學習,已經成人後還不知道讀書。他的父親也放任他而不過問,鄉鄰和親戚都對這感到奇怪。有人詢問原因,他的父親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蘇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

到27歲時才發憤努力學習,謝絕了先前交往的夥伴,關起門來讀書寫文章。壹年後,去考進士連考兩次都沒考中,又考秀才異等也沒有考中。回家後感嘆道:“這些都不值得我學習。”於是把自己先前寫的數百篇文章拿來全部燒掉,閉門讀書越發用功,有五六年時間不動筆寫文章。

於是潛心地研究了六經和百家的學說,考證古今太平與動亂、成功與失敗的變遷和聖賢們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隱的原因,獲得了它們的精華,涵養、積蓄豐富。但抑制著不表達出來。這樣很長時間後,自己感概地說:“可以了!”從此文思敏捷,頃刻之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必定達到深入細微的地方才停下來。

大概是他稟賦深厚,所以才表現出來得晚;他的心 誌誠實,所以學到的東西精深。從他來到京城,壹時之間,年輕人、求學者都尊崇他的賢能,學習他的文章,並當作典範來效仿。因為他們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稱他“老蘇”來區別他們。

開始的時候,歐陽修為他向朝廷推薦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閣供職,他推辭沒有到任,後來又授予他秘書省校書郎。恰逢太常編修建隆年間以來的禮書,於是讓他作了霸州文安縣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璃修禮書,寫成了《太常因革禮》壹百卷。書編成後,正當要上奏朝廷而還沒有上報的時候,他卻因病去世了。

當時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歲。天子知道後為他感到哀痛,特地贈他光祿寺丞的官職,命令有司準備船載著他的屍體回蜀地下葬。

蘇洵喜歡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濟撫養人家的孩子,因此鄉鄰都很感激他。蘇洵晚年喜歡《易》,曾說:“《易》的內容太深奧了,加上遺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壹些儒生拿附會之說混淆它,去掉這些(附食之說)那麽聖人的思想就顯現出來了。“著有《易傳》但沒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鎮鄉可龍裏。

二、原文

宋? 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

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義,修於家,信於鄉裏,聞於蜀之人久矣。當至和、嘉祜之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時。

眉山在西南數千裏外,壹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辯 宏偉,讀者悚然想見其人。既見而溫溫似不能言,及即之,與居愈久,而愈可愛。間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無窮。嗚呼,可謂純明篤實之君子也!

曾祖諱祜,祖諱杲,父諱序,贈尚書職方員外郎。三世皆不顯。職方君三子:曰淡、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閭親族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才異等不中,退而嘆曰:“此不足為吾學也。”

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筆頃刻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騁,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蓋其稟之厚,故發之遲;其誌也愨,故得之精。自來京師,壹時後生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為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

初,修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遂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壹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

天予聞而哀之,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於蜀。君善與人交,急人患難,死則恤養其孤,鄉人多德之。蓋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諸儒以附會之說亂之也,去之則聖人之旨見矣。”作《易傳》,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裏。

擴展資料

蘇洵墓,別名蘇墳山,位於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西。為蘇洵及夫人程氏、蘇軾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於宋代,清嘉慶年間進行過大修。歐陽修《蘇洵墓誌銘》中有“蘇君,諱洵,字明允……葬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裏。”

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蘇洵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陽縣(屬眉州)東北安鎮鄉可龍裏的“老翁井”側面,距“老翁井”僅十余步的地方尋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的前妻王弗病逝於京師,1066年蘇洵亦病逝於京城。蘇軾、蘇轍扶柩歸蜀,將蘇洵、王弗葬於此。

百度百科-《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