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時事政治論文3500字

時事政治論文3500字

時事政治是學生進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 教育 ,是幫助學生透視社會 熱點 ,下面是我整理的時事政治論文3500字,希望妳能從中得到感悟!

 時事政治論文3500字篇壹

淺談歐債危機

摘要自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已對全球金融和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本文對歐債危機發生的起因進行了分析研究,並研究了歐債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最後提出了幾點關於我國應對的對策。

關鍵詞歐債危機;起因;影響;對策

1 前言

2009年10月,新上任的希臘首相George Papandreou對其前任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赤字的情況對外宣布之後引發市場恐慌。使得截止到2009年12月三大評級機構均對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進行了下調,導致投資者大量拋售希臘國債,於此同時,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主權債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至此歐洲債務危機正式全面爆發。隨即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的債務問題導致這壹危機再度升級。雖然並沒有想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發生之初就來勢洶洶,但此次的歐債危機卻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牽涉的國家不斷增多和評級機構不時的評級下調行為,而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事件。以下將對引發此次危機的起因進行分析。

2 歐債危機的起因

2.1 過度舉債

此次歐債危機的直接導火索為政府與私人的長期過度負債行為。PIIGS 五國(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與西班牙等五個國家的簡稱)在1980—2009的投資狀態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990年左右經歷過凈儲蓄盈余外,均為負債投資狀態,從而導致了巨額政府財政赤字。根據歐盟的《穩定與增長公約》,政府財政赤字不應超過GDP的百分之三。以希臘為例,從希臘於2001年加入歐元區到2008年危機爆發幾年間,它的年平均債務赤字達到百分之五,遠遠高於同時期歐元區的平均水平2%;另外希臘的經常項目赤字年均為百分之九,而同時期歐元區僅為1%。截止到2009年,希臘外債占GDP比例已高達115%,這個習慣於透支未來的國家已經逐漸失去了繼續借貸的資本。這些問題在PIIGS五國中普遍存在。

由於歐洲區域壹體化的逐漸深入,壹些經濟發展相對不高的國家(像希臘和葡萄牙等)在社會福利待遇、工資水平和失業救濟等方面慢慢向法國、德國等經濟水平高的國家靠攏,導致國家總的支出比國內產出高越來越多。而工資和其他社會福利漲上去就很難調下去,使得最終政府與私人的負債比率越來越高。至於愛爾蘭和西班牙債務問題,則是由於受到次貨危機的影響而導致的。由於背負巨額債務,五國政府的信用已經很難再讓投資者安心當它們的債權人了,而使得其借貸的能力大大減弱。通常6%是投資者用來衡量壹個國家是否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壹個標準。而在PIIGS 五國中只有意大利的10期國債的收益率水平接近 6%,其他幾國在 2009 年的政府赤字都超過了GDP的3%這個警戒值。巨額的政府預算赤字沒法使用新發債務的 方法 得到彌補時,債務危機的爆發自然無法避免。

2.2 政府失職

PIIGS 五國發生這麽嚴重的危機,五國政府具有很大的責任,政府的失職是危機的重要助推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或為了眼前利益,或為了在大選與民意調查中取悅民眾,政府采取了“飲鴆止渴”和欺騙民眾的做法。例如,希臘政府在 2009 年之前對民眾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赤字;其次,壹些政府千方百計躲避歐洲央行和歐盟委員會的監管處罰;然後,壹些國家政府(像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對國內經濟泡沫膨脹置之不顧,而當這些泡沫破滅,又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助虛擬經濟,致使經濟結構被人為地扭曲;最後,政府首腦行事過於謹慎,當危機出現之初不敢采取果斷 措施 將危機扼殺在搖籃中。意大利危機升級的局面就是政府首腦過於謹慎所致。

2.3 制度缺陷

本次危機還體現出歐元區的制度缺陷。根據歐元區的制度,歐洲央行對整個區域的貨幣發行與貨幣政策實施進行負責,各成員國不具備貨幣發行權和獨立的貨幣政策。這壹統壹的貨幣制度在經濟景氣的時候可以促進了區域內外的貿易發展,降低宏觀交易成本,而在經濟危機時期,如果陷入危機的國家沒有及時因地制宜地執行貨幣政策,就沒有辦法通過本幣貶值的方式達到讓債務規模減小和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得到增加的目的,而只能通過緊縮財政、提高稅收等壓縮總需求的辦法增加償債資金來源,這使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3 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3.1 導致人民幣“被升值”

最近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美元指數先後突破85、86和87,美元對歐元、英鎊、澳元和瑞郎等貨幣紛紛升值。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另外,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3.2 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增幅下降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由於歐盟國家緊縮政策導致的公***支出削減和歐元貶值導致歐洲國家居民和政府的購買力下降。歐盟是中國第壹大貿易夥伴,歐債危機發生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幅已經由2010年的31.8%下降為2011年的18.3%,2012年1—5月的1.3%,這也正反映出歐債危機對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的不利影響正在逐漸加強。

3.3 貿易摩擦不斷增加

歐債危機發生之後,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有擡頭之勢,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行為比之前顯著增加。據商務部的統計,2010年歐盟對中國向其出口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1起,比2009 年增多了60%,甚至比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還多;2011年5月14日,歐盟決定對中國高檔銅版紙征收4%—12% 的反補貼稅及8%—15. 1%的反傾銷稅,這是歐盟首次對中國產品實施“雙反”政策;2012年2月16日,歐盟又宣布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陶瓷餐具及廚房用具和瑪鋼管件進行反傾銷調查。我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企業面臨的出口形勢也越來越嚴峻[3]。 3.4 企業出口利潤下降

2011年歐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為9.0561,而2012年目前該數據為8.1113,下降了10%左右,這將直接導致出口價格下跌,產品銷售成本率增加,直接減少了企業的出口利潤,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同時也給以歐元作為結算貨幣的中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匯兌風險,嚴重擠壓了企業本身並不豐厚的利潤空間,也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在這種背景下,眾多對歐出口企業面臨著接單賠錢,不接單停工的兩難困境,嚴重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4 歐債危機下我國政府和企業的應對策略

4.1 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貿易對象,由於歐債危機的持續發展導致歐洲經濟低迷,並且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都采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歐洲市場需求大幅縮減,對我國貿易出口的需求必然縮水,這樣影響了許多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企業的經營發展,使之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由此看來,第壹,我們需要對出口產品的產業結枃進行調整,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及核心競爭力,壹改以價格取勝的出口模式,進而調整中國出口行業的產業結構及整體實力的提升;第二,擴大內需以降低對外需的依賴勢在必行,並且我國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要結合國家總戰略目標,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國際化,對自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4.2 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歐盟和美國是我國的第壹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防範歐債風險,就必須降低對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出口企業應有意識地開拓南美、非洲、中東、東歐等新興市場,積極參加各類國際展會,尋找更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國的進口商,開辟多種銷售 渠道 ,通過提高新興市場的份額來彌補發達市場出口額的下降,借助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及國際產品差異化戰略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降低歐債危機的影響。

4.3 加快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提高,企業內外部成本壓力加大。我國企業如果還繼續生產附加值低的低檔產品,難以繼續保持出口優勢,這逼迫企業必須通過出口高附加值產品來攤銷高成本。壹方面,企業應該應積極引進關鍵設備、零部件和緊缺資源,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另壹方面,政府要著力培育和健全創新驅動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提升創新能力;建設好創新平臺,重點推進關鍵技術突破,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規避競爭沖擊,抵禦市場風險。

5 結論

總之,歐債問題對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領域的多個影響角度尚待深入挖掘,並且將持續壹段時間,這些研究對於我國政府機構部門及時把握對外貿形勢、制定具體詳實的宏觀政策和進出口政策、加強政府監管和預警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張誌前,喇紹華.歐債危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鄭熙春.歐債危機下我國出口企業的困境及應對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23(03):12-13.

[3]程春生.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金融經濟,2012,12(8):23-26.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時事政治論文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