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
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韓愈三歲喪父,其兄韓會及嫂撫養之。韓會能文章,對韓愈有影響。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誌,雖孤貧卻刻苦好學。貞元二年(786),19歲的韓愈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三試不第,直到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後又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才在汴州董晉幕府中謀得壹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歲時,任監察禦史,不久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而被貶為陽山縣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誌。此後直到50歲,官職壹直浮沈不定。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吳元濟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後,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憲宗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於壹死,被貶為潮州(在今廣東)刺史。在潮州八個月,宦官殺憲宗,立穆宗,韓愈被召回朝,後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長慶四年(824)病逝於長安,終年57歲。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壹,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壹事,被貶潮州,後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壹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的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歷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壹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異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壹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遊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