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我們已經認識第四年了文言文怎麽說

我們已經認識第四年了文言文怎麽說

1. 文言文中第三次見,第四次見怎麽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壹)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

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

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壹般作定語,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

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翺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例如: 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壹)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

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

(《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壹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壹)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壹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

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

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壹般讀去聲。

(壹)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

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

(《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

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

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2. 文言文翻譯

這是《宋史·查道傳》的壹部分。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人。道幼沈嶷不群,罕言笑,喜親筆硯。未冠,以詞業稱。侍母渡江,奉養以孝聞。母嘗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泣禱於河,鑿冰取之,得鱖尺許以饋,母疾尋愈。

端拱初,舉進士高第。寇準薦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兩川者,得道公正清潔之狀以聞,優詔嘉獎。遷秘書丞,俄徙知果州。時寇黨尚有伏巖彀依險為柵者,其酋何彥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詔書招諭之,未下,鹹請發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懼罪,欲延命須臾爾。其黨豈無詿誤邪?”遂微服單馬數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裏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諭以詔意。或識之曰:“郡守也,嘗聞其仁,是寧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羅拜,號呼請罪,悉給券歸農。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災民歉,道不候報,出官廩米賑之,又設粥糜以救饑者,給州麥四千斛為種於民,民賴以濟,所全活萬余人。二年五月,卒,訃聞,真宗軫惜之,詔其子奉禮郎循之乘傳往治喪事。”

翻譯:

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寧人。查道幼年時沈穩不合群,很少言談嬉笑,但喜歡接近紙筆墨硯。未成年時便以詩詞著稱於世。後來,陪伺母親由長江以北遷到長江以南居住,以孝聞名於天下。壹次,母親生病,想吃鱖魚羹湯,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市場上買不到鱖魚。查道到河邊哭泣禱告河神,鑿開堅冰,得到壹條尺多長的鱖魚獻給母親吃不久,母親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進士。寇準推薦他有才幹,被提拔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強盜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擔任遂州(今四川遂寧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將查道的政績上報朝廷,皇上下詔書優厚地嘉獎了他。接著升任秘書丞,不久又調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當時強盜們在山間巖洞據險架設柵欄(以抵禦官軍),頭目何彥忠聚集200多黨徒,盤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縣)大木槽壹帶,劍拔弩張,(勢與朝廷為敵)。朝廷打算招安他們,但詔書還未下達。大家都請示查道派兵剿滅,查道說:“他們是愚民,因為害怕承擔罪過,打算茍延殘喘。那些嘍啰們難道沒有(因壹時糊塗而)誤入歧途的嗎?”於是,查道喬裝打扮,單人獨騎,不帶壹尺兵器,只帶幾個仆人,輾轉穿越於山林溝壑中,行走100多裏,徑直來到強盜盤踞的地方。強盜們驚慌害怕,拉滿弓嚴陣以待。查道(到後)鎮定自如,盤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訴他們朝廷招安的意圖。其中有認識查道的人說:“此人是果州知州,聽說很仁慈,這樣的人難道會害我們嗎?”強盜們隨即拋下兵器羅列跪拜在查道腳下,大聲呼喊請求赦免罪過。查道全部發給證明文書讓他們回家當農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調到虢州任知州。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災,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答復,打開官府糧倉賑救災民,又設粥棚施粥救民,並拿出種麥4000斛作為百姓開春的種籽。老百姓多虧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壹萬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訃告傳到京師,真宗十分痛惜,下詔書讓其子奉禮郎官趙循之坐傳車前去治辦喪事。

3. 用古文怎麽說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釋義:

1、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進飯食的婉辭:~飯。

4、花費的錢財:費~。~項。~資。

5、物質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為否定):不~多說。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榮傳》

二十二年,以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死者十之壹。榮言:“彼以好來,而用之鋒鏑,失遠人心,且示中國弱。”

白話譯文:嘉靖二十二年,(詹榮)以兵部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魯迷國派遣的貢使九十多人滯留在甘州。總兵官楊信驅趕他們與蒙古軍隊作戰,戰死十分之壹。詹榮上疏說:“魯迷國為雙方交好派來使者,我們卻驅趕他們與蒙古兵作戰,這樣做會喪失遠方的人心,況且讓人以為中原國家實力弱小。”

2、《新唐書·張文瓘傳》

績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

白話譯文:李績說:“妳不要疑忌。像屬僚中的某某,做事猶豫缺少決斷,所以我用佩刀贈給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斷:屬僚中的某人行為放縱缺少檢點,所以我用玉帶贈給他,使他遵守各種規章法令。而像妳這般才華,沒有什麽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還用得著贈送什麽禮物(來警策)呢?”

3、《淮南子·道應訓》

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話譯文:所以說,沒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關鍵在於賢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們。

擴展資料:

相關組詞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辦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費用:壹部分錢做~,其余的都儲蓄起來。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頂事;有用(多用於否定式):這點事情都辦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氣;使勁:~喊叫。~把門推開。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實上沒有必要:~介紹了,我們認識。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氣。

4. 文言文的翻譯

本文是壹篇寓言故事。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

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壹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

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壹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

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壹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榻魃鰲⑹凳慮笫塹目蒲齲?寤嵫?拗咕車牡覽懟?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壹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麽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麽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壹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壹難點建議分三步。

(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壹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壹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麽。

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壹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壹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

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註重指導朗讀。

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

兩段句式、結構壹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註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 *** 。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問句式,這裏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註意範讀、領讀。

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

建議安排壹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