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個人資料
中文名:範仲淹
別名:字希文、朱說、範履霜、範文正公
謚號:文正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北宋
所處時代:北宋時期
出生地: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出生時間:公元989年8月29日 逝世時間:公元052年5月20日
職業: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職位:參知政事、徐州知州、兵部尚書
爵位:楚國公
成就:慶歷新政、戍邊禦敵、執教興學
範仲淹簡介
範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0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040年),與韓琦***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歷五年(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四年(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生平簡介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東路淄州長山縣朱氏,改姓朱,名說。大中祥符八年(05)進士及第,復本姓。監泰州西溪鎮鹽倉,請築捍海堤,長數百裏,後人稱為“範公堤”。天聖六年(028),上書言朝廷得失、民間利病,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宋仁宗趙禎親政,由陳州通判召為右司諫。值江淮、京東大旱,出使安撫東南,開倉賑災,奏蠲折役茶和江東丁口鹽錢。以諫仁宗廢皇後,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東)、蘇州。景佑二年(035),權知開封府,輿論以為“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在朝極言人主當註意用賢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權力,為百官所圖,以為用人應各當其才;又以為洛陽險固,應逐漸充實儲備。因反對宰相呂夷簡擅權,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潤州(今江蘇鎮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宋西夏開戰後,任陜西帥臣,曾分延州兵為六將,每將三千人,分部訓練,量敵眾寡出戰,熙寧將兵法即以此為本。西夏人說他“腹中自有數萬甲兵”。在陜西數年,築青澗、大順城,修復胡盧、細腰等砦;開營田,羌族歸業者數萬戶,邊防賴以鞏固。慶歷三年(043)召為樞密副使,旋改參知政事。上疏條陳十事,建議改革吏治,裁汰冗濫,選賢任能,並論減徭役、厚農桑、修武備等事。這些建議大都被宋仁宗采納,陸續施行。史稱慶歷新政。但因新政損害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被誣為“朋黨”。慶歷五年, *** 知政事,出知?(今陜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等州。皇佑四年(052)卒,謚文正。
範仲淹生平評價
範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壹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壹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範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壹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壹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壹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壹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範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範仲淹墓
範仲淹墓範仲淹簡介,位於洛陽城東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範仲淹簡介,分前後兩域。前域為範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範純佑墓,中央祭廟壹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禦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4米,厚0.48米,碑文由歐陽修撰,王洙書,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範純仁、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及後代之墓。2006年,,範仲淹墓作為宋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