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壹:
◆ 菜譜配料:豬腿肉250克,嫩筍絲100克,雞蛋1個,糖15克,醋15克,生油200克,麻油10克,味精2.5克,醬油10克,精鹽5克,四川郫縣豆瓣醬10克,黃酒5克,水澱粉15克,胡椒粉適量,蔥花、姜末各少許。
◆ 制作過程:
1. 把豬腿肉切成6厘米長、寬厚各0.2厘米的絲,用酒、鹽拌和均勻,放入打散的雞蛋、生粉調上漿。另將白糖、醬油、醋、味精、水生粉調在小碗裏待用。
2. 鍋燒到六成熱時,放入生油,隨即倒入肉絲炒散,視斷血端鍋倒入漏勺,瀝去油。鍋底留余油,下蔥花、姜末、豆瓣醬壹起煸出香味後,放筍絲,同時將肉絲入鍋炒和,隨即將小碗調料倒入鍋內,迅速翻炒幾下,加味精後勾上薄芡,撒上胡椒粉,澆上麻油起鍋裝盆。
版本二:
◆ 菜譜配料:豬肉350克。 水發蘭片100克、水發木耳25克、泡辣椒15克。鹽3克、姜5克、蒜10克、蔥10克、素油50克、醬油10克、醋5克、糖15克、味精1克、豆粉25克。
◆ 制作過程:豬肉切成長約7厘米、0.3厘米粗的絲,加鹽、水豆粉拌勻。蘭片、木耳洗凈,切成絲,泡紅辣椒剁細;姜、蒜切細末,蔥切成花。用醬油。醋、白糖、味精、水豆粉、鮮湯,鹽兌成芡汁。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熱(約180℃),下肉絲炒散,力口泡辣椒、姜、蒜末炒出香味,再放。木耳、蘭片絲、蔥花炒勻,烹入芡汁,迅速翻簸起鍋裝盤即成。
版本三:
◆ 菜譜配料:瘦豬肉200克 ,四川泡辣椒20克( 豆瓣醬、辣椒糊均可 ),白糖20克,醋15克,醬油15克, 精鹽1.5克(分兩次用),味精1克 ,料酒15克, 水澱粉25克(分兩次用),黃瓜100克(玉蘭片 、柿子椒等均可),水發木耳50克,蔥姜蒜***50克,花生油50克。
◆ 制作過程:
1. 將肉切成3厘米長的細絲,用少許鹽和澱粉漿過 。黃瓜切絲,蔥姜蒜切末 。 用白糖、醋、醬油、料酒、鹽、味精、水澱粉對汁待用。
2. 鍋燒熱 ,把油下鍋,肉絲下鍋炒散,再把泡辣椒(剁細),姜蒜下鍋煸炒 ,待其出香味後再把黃瓜和木茸放入,稍炒,烹入對好的汁和蔥花,炒勻即可。
材料:瘦肉 250克、水發木耳70克、胡蘿蔔半根、泡椒末30克、蔥2棵、姜1小塊、蒜5瓣、澱粉適量
調料:食用油、醬油、高湯、香醋、鹽、白糖、雞精
做法:
1、將瘦肉洗凈切成粗絲,盛於碗內,加鹽和水澱粉調勻;
2、蔥姜蒜洗凈切絲備用。
3、木耳和胡蘿蔔切絲備用。
4、把白糖、醬油、香醋、精鹽、蔥花、姜末、蒜末、高湯、雞精、水、澱粉調成魚香汁。
5、鍋內放油、燒至五成熱油時倒入肉絲,炒散後下入泡椒末,待炒出色時,再將木耳、胡蘿蔔絲和魚香汁倒入,急炒幾下即可。
任何壹家川菜酒樓或者家常菜館的菜牌上,若是沒有魚香類的菜肴,就如同吃中餐給妳上刀叉,顯得那麽不協調,按劉震雲老師的話說就是擰把。比喻也許不恰當,但不能不說魚香類菜肴是上述餐館不可或缺的。
不可或缺基於兩點,壹是代表,二是大眾,而魚香類菜肴恰好是在這兩點之間。說它是川菜的壹個代表不為過,在價格上屬於中低檔,也的確大眾,再有就是連路邊攤燒幾道魚香的菜都不是什麽難事,可見被大眾的認可與接受程度,至於味道是否妥帖就另當別論了。
魚香,是川菜的壹個代表味型,但以此來命名的菜品,其實是沒有魚的,而是取其民間烹制鮮魚的調料來烹制其他原料,使非魚的原料產生魚的香味,“魚香”也就因此得名。據記載,魚香類菜肴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首創是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肴,但卻沒有壹款魚香菜,說明魚香菜只能是1909年以後才出現的。這也從另壹個角度證明了魚香菜的活力與迅速的推廣普及程度。
魚香菜肴主要集泡紅辣椒、蔥、姜、蒜、糖、鹽、醬油、豆瓣醬,花椒粉,胡椒粉,紅辣油,香醋,黃酒,味精,豬油等調味品調制而成。成菜具有鹹、酸、甜、辣、香、鮮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屬魚香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