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人的禍福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壹樣,絕不差錯。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
善惡感應,不差分毫,如同人做壹件善事,起初沒有想到會有善報,但善報自然會來,做了壹件惡事,起初也沒想到惡報到來,但惡報自然會來。如同形與影,影子壹步也不離形。如果能把報應二字反復思考,擇善而從,自然就會避免惡報,得到善報。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這裏“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壹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壹善書”。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
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擴展資料:
歷史
《太上感應篇》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南宋時始獲官方重視,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以儒家現實的封建倫理準則,有利於規範人們的言行,特別是有助於保證國家、社會、家庭的嚴謹秩序,故而博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同時,那些誠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為它不同於壹味要求人們凝神思道,清心靜慮的心靈修煉術,而是具體、現實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這使得世俗道教從精神道教中分離出來,滿足了人們渴望通過現實的生活方式也能到達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願望。
百度百科-太上感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