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註音全都正確的壹項是
A、昵(nì)稱 質(zhǐ)量 衣缽(bō) 因噎(yē)廢食
B、芻(chú)議 熟稔(rěn) 露(lù)臉 瘙(sào)癢難忍
C、奇葩(pā) 笑靨(yǎn) 當(dàng)真 物阜(fù)民豐
D、綺(qǐ)麗 木訥(nè) 頃(qǐng)刻 入不敷(fū)出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壹項是
A.散文是倍受讀者青睞的文體,古今中外的散文家憑借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文采斐然、膾炙人口的名篇。
B.上課鈴聲過後,他才慌慌張張地沖進教室,“報告”聲剛落,同學們轟堂大笑,原來他衣服的紐扣錯位了。
C.毋庸諱言,得過且過、敷衍塞責的教師確實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那樣愛生如子、恪盡職守的人,才是教師隊伍中的主流。
D.作為領導幹部,面對群眾時需要很強的親和力,只有貼近群眾,和顏悅色而不是急言厲色,才能真正聽到群眾的心聲。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運用正確的壹項是
A.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溫總理對於壹些地方房價還沒有回到合理價位,調控不能放松的表態,讓市場對樓市調控政策放松的預期落了空。
B.要解決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既需要運用法律武器制止違法行為,更需要從根本上釜底抽薪,進壹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C.中國古典詩歌所用的許多物象,本是無情無知的,但經過歷代詩人反復繼承、運用和發展,積澱了豐厚的象征意蘊,成為傳統的審美意象。
D.毒膠囊事件是繼三聚氰胺事件後又壹起驚世駭俗的醜聞,它再次給有關部門敲響了警鐘:藥品安全大如天,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壹項是
A.加強和改進藝術評論工作,引領藝術創作和群眾藝術鑒賞水平,糾正不良創作傾向,是藝術評論家必須承擔的職責。
B.《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
C.這本書精心選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圖片與版式設計有機結合,為讀者營造了壹個極具文化魅力的立體閱讀空間。
D.智能電視的推出顛覆了人們心中電視機只是用來看節目的傳統觀念,用戶可以方便地通過電視上網進行壹系列的社交、娛樂活動。
5.從下列材料中選取必要的信息,為“食品添加劑”下定義。(3分)
①食品添加劑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質。
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劑既可以是化學合成物質,也可以是天然物質。
④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
6.使用下面的詞語寫壹段描寫性文字,要求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不超過60字)(4分)
銀杏樹 初冬 疾風驟雨 雕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閱讀以下新聞材料,根據要求答題。(5分)
不久前,某地壹所高中對700名學生做了以“妳覺得妳離父母有多遠”為主題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69%的學生認為與父母有代溝,其中6%的學生覺得離父母很遠。很多學生說,與父母溝通時,除了學習再無別的話題。
(1)用壹句話概括這則新聞的主要內容。(2分)
(2)就此現象談談妳的看法。(不超過80字)(3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現代文閱讀(***29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壹)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國學是中國學問的根底。這個根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個是小學,壹個是經學。經學就是“六經”,再擴展,是十三經。其實十三經已經推衍開了,基本的還是“六經”。“樂經”不傳,實際上是“五經”。就是《詩經》、《書經》、《周禮》、《周易》和《春秋》。這就是經學。漢代壹大批註釋、傳疏、義證,晉唐又有壹批,宋明又有壹批。清代重新回過頭來再註再疏。後來的經學,不是經學的原典,而是經學史。中國的經學在中國學術史上怎樣流變,有漢宋之爭,有明清之變。研究經學史,不了解清代學術不行,因為他們把字、詞、義解釋得更清楚了,漢宋儒的不少錯誤得到了糾正。不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的重新檢討研究,念字就會念錯,發音就會不準確。對“五經”音義的校正,是清儒的壹大貢獻。
宋代重視義理,也就是“六經”的義理和思想。濂、洛、關、閩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經”,重構儒家的思想體系。重歸“六經”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他們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對《易》的研究極高深,張載也研究《易》。張載講《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顥、程頤面前,他主動讓出壹席之地。為什麽清儒反宋?他們覺得宋儒講空話。字音都沒有念清楚,空談義理,有什麽意思?清儒就指出這個字那個字以前念錯了。這樣壹種功夫,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針對“六經”。清儒的原話,“讀書必先識字”。妳說“經”,是哪壹本“經”?是古文還是今文?具體是哪壹個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別和辨偽,目的是恢復“經”的本原。要恢復本原,必須有小學的功夫。小學的功夫就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文字學是認字,訓詁學是釋詞,把字詞的意思解釋清楚。這還不行,還要懂音韻。說這個字,漢代這樣讀,宋代那樣讀,清代是這樣讀的。清儒把“六經”的字壹個壹個弄準確了。所以要說國學,最主要的應該是經學和小學。要懂經學,就得懂小學。小學是工具和路徑,不懂小學,通經之路就走不過去,就沒有能力研究經學。
8.下列對“讀書必先識字”理由的說明,最恰當的壹項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沒有小學功夫的情況下研究《周易》,是空談義理。
B.有了對經學字詞義的大量註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經學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流變問題。
C.字音沒有念清楚,字詞意思沒有解釋清楚,就不能夠恢復“經”的本原。
D.漢、晉唐、宋明註疏有不妥之處,漢宋儒在研究經學史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錯誤。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是
A.國學是中國學問的根底,而作為工具和路徑的小學是經學的根底。
B.宋代學者從《周易》入手重歸“六經”,以“六經”的義理和思想來重構儒家的思想體系。
C.清儒有著深厚的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功底,他們對“六經”的字逐壹進行了校正。
D.只有糾正了“五經”音義中的錯誤,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學者對經學研究的貢獻。
10.結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認為“後來的經學,不是經學的原典,而是經學史”的理由。(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20分)
母親的中藥鋪
甘典江
那時候,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壹是新華書店,壹是母親的中藥鋪。前者,是因為我愛看愛買連環畫;後者,是因為我喜歡嗅聞那些中藥的味道,特別是咀嚼幾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親當過赤腳醫生。八十年代初,母親參加醫療培訓後,加入了城關鎮合作醫療站,
醫療站在我讀書的中學附近,臨街兩間舊木房。壹間開處方和打針,另壹間,是藥鋪。和母親壹起在守藥鋪的,還有三個阿姨。壹天到晚,她們就做三件事:抓藥,打針,織毛衣。除此之外,便是無休無止的聊天。我註意到,她們抓藥非常麻利,瞟壹眼處方,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抽屜。僅憑手抓,就基本準確,最後還是放進小秤稱壹稱,添點或減點。然後,把藥倒入毛邊紙或廢報紙,包好紮緊,寫幾個字交待幾句,遞給別人。
只要壹走進藥鋪,我就被壹股濃重的藥香包裹得嚴嚴實實,有點喘不過氣來,但壹習慣就好了。我望著那些神秘莫測的抽屜,瞅著那些貼著標簽的藥名,興奮不已:什麽“半夏,黃精”,什麽“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當然,也有的是礦物和其他異類,比如“朱砂、雄黃、海馬”,不由得使我產生了相關的聯想:這朱砂,肯定就是國畫中傳統的紅色顏料吧?李可染曾用頂級朱砂繪過四張毛主席詩意圖《萬山紅遍》,已成畫史上的經典。至於雄黃,不就是許仙意氣用事的東西嗎?所謂的海馬,只是相當於壹條小魚而已。
其中,我最喜歡的藥草,是甘草。首先,是因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義,不就是“甘甜之草”嗎?昔時,神農氏遍嘗百草,解毒靠的就是這寶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與這甘草,是家門,五百劫前,應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親教我嚼的甘草,壹是因為它的藥理,二是可以變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這樣,我嚼著甘草成長著,自以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壹切密碼。
母親還愛用黨參來燉烏骨雞和豬肚,補血。她營養不足,嚴重貧血。人參太貴,吃不起。還有金銀花和枸杞,母親他們都用來泡茶喝。自然,我也跟著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墻角,母親還栽了幾株三七。蔓延的藤葉牽上墻,覆蓋成了壹面翠綠的毯子,像青綠山水畫的設色,極其養眼。可惜,後來拆遷,毀於壹旦,使我失去了這壹片翠綠。母親只好把三七塊莖挖出,收藏好。她說,三七可以治婦科惡疾,以及跌打損傷。
九十年代的某壹天,這個合作醫療站被撤銷了。回到家,母親專職做她的家庭主婦。賺錢的任務,徹底由父親負責。那個中藥鋪,被別人買去,改作了服裝店。從此,街上流行的藥店,大多是連瑣的西藥店。在我的印象中,傳統的中藥是文化,望聞問切的中醫大夫,近似於等同於詩人。相反,我害怕西藥西醫,因為這些東西是實驗室配制合成出來的化學組織,成分復雜而可疑,至少沒有壹個在陽光之下生長的過程,沒有溫度、濕度,更無個性與靈魂。我實在難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親的“金銀花”會更讓我親近與信賴。甚至,當我感冒受寒,母親親手煎熬的壹罐紅糖姜開水,也會比最昂貴的感冒靈幫我發熱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現在,父親走了,去了天國。母親壹個人守著我們,在空曠的屋頂上栽花種菜。母親身子瘦弱,時有病痛,我很是耽憂,同時,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嗎?不正證明了人在活著?何況,這世上,還有那麽多栩栩如生的藥在陪護呢。壹根草是藥,壹撇葉是藥,壹線陽光,壹滴水,也都是,甚至,壹個人可以是另壹個人的靈芝。母親多年與草木為伴,沈浸於無邊無際的藥香之中。於我而言,母親就是我人生壹味無價的中藥,為我清熱解毒,可以抵禦這世間的種種傷害。
(本文有刪節)
11.簡析第三段中的“抓藥”細節。(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寫由藥名引發的聯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為什麽用較多的筆墨寫“甘草”?(4分)
14.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說“母親就是我人生壹味無價的中藥”,聯系全文談談妳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
三、古代詩文閱讀(***37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壹)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與荊南樂秀才書
(宋)歐陽修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壹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仆有罪之人,人所***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仆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仆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仆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仆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①少年誌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註①先輩:對樂秀才的尊稱。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及門而贄 贄:拿著禮物求見。
B.而又辱之 辱:辜負。
C.或過稱其文字 過稱:過分稱贊。
D.不暇就師窮經 就:跟從。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A.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 吾其還也
D.其言不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作者對當時的應舉文字,頗有微詞,但樂生意欲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只能建議他“順時”而為。
B.作者認為要作文,就應該學習古人,去除淺薄雕飾的文字與習氣,才能達到兩漢那樣文質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寫時文而遭毀譽,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
D.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表達委婉;通過現身說法,運用對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對時文的不同看法。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4分)
(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
未展芭蕉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壹)
(唐)錢珝 (金)元好問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 枝間新綠壹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壹緘書劄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2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狀態的植物,均以 壹詞表達詩人的愛憐之情。(2分)
2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5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段文字,據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句讀可以標點為: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23.分別指出上面兩種不同標點的引文中孔子對人、馬的態度。(2分)
(1)
(2)
24.對照孔子的仁愛觀,談談妳對後壹種句讀的看法。(3分)
(四)古詩文默寫。(6分)
2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於其言, 。(《論語》)
(2)愛其子, ,於其身也, ,惑矣!(韓愈《師說》)
(3)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 , 。(李白《蜀道難》)
(4)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 !(李清照《聲聲慢》)
(5)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 !(陸遊《書憤》)
四、作文(60分)
26.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臺灣女作家劉繼榮在博文上說,她上中學的女兒成績壹直中等,但是卻被全班學生全票推選為“最欣賞的同學”,理由是樂觀幽默、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她開玩笑地對女兒說:“妳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兒卻認真地說:“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博文引發了廣大網民的熱議。
網民甲:坐在路邊鼓掌,其實也挺好。
網民乙:人人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
網民丙: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都應該肯定。
從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壹種看法,寫壹篇文章。妳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議論。
註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得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壹、語言文字運用(***2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1.D 2.C 3.C 4.D
5.(3分)
食品添加劑是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物質或天然物質。
6.(4分)
示例:略
7.(5分)
(1)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與父母存在代溝。(或“調查顯示,學習成了多數學生與父母溝通的唯壹話題。”)
(2)示例:
學生以學業為主,父母關心成績沒錯;但我們的成長路上不僅只有學習成績,強健身體、培養興趣、磨礪意誌、塑造品格等都應該成為交流的話題。
二、現代文閱讀(***29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壹)(9分)
8.C 9.D
10.經過了後人不斷的註釋、傳疏、義證;在中國學術史上經歷了流變。
(二)(20分)
11.①用白描手法,通過“瞟”、“抓”、“稱”、“添”、“減”、“包”、“紮”等壹系列動作,表現了她們嫻熟的抓藥技藝與細致、耐心的工作態度。
②用質樸的語言真實地再現人物及相關場景。
12.①點明藥名與傳統文化的聯系。
②表現“我”對中藥的好奇心與親近感。
③豐富文章的內容。
13.①“我”的姓氏關聯著甘草,與甘草有淵源。
②“我”嚼著甘草長大,對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③甘草具有“甜味”,是處於那個年代的“我”充實、幸福的寫照。
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14.①運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②世間萬物皆可入藥,豐富了“中藥”的含義。
③點明萬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靈芝”設喻,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升華為不可或缺的依存關系。
15.①母親這味“中藥”,為“我”抵禦世間的傷害。
②如同中藥的藥理,母親的愛與美德,慰藉“我”的心靈,成為“我”無價的精神財富。
③形象地表達“我”對母親的真摯情感。
④呼應標題,深化題旨。
三、古代詩文閱讀(***37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壹)(19分)
16.B 17.A 18.C
19.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7分)
(1)像我歐陽修這樣的,不過是天下不得誌且卑微的人而已,哪裏值得讓您懇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獲得俸祿官位並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
(二)(7分)
21.還未展開 芳心
22.第壹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劄,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於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壹種沈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三)(5分)
23.(1)貴人賤馬
(2)人、馬並重(或“先人後馬”)
24.這種句讀體現了後儒對孔子的推崇,但“人馬並重”並非孔子的本意。因為孔子的“仁”並非兼愛,他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
(四)(6分)
25.(1)言之必可行也 無所茍而已矣
(2)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3)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4)梧桐更兼細雨。 怎壹個愁字了得
(5)出師壹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四、(60分)
26.(60分)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