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善讀「論語」16.9:困而不學斯為下,誌道好學方為上

善讀「論語」16.9:困而不學斯為下,誌道好學方為上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作為為政者或社會成員),生來就明道義者最優;為學而後明道義者次之;遭遇困境才求學明義者又次之;遭遇困境也不求學明義,這種冥頑不靈之人是最差的。”

註釋

“之”,依孔子的“學而知之”和“下學而上達”之言,此處當指“道義”。

“上”,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策”、“上選”。與“下”相對。此處應是指作為為政者或社會成員而言,而非指個人資質或階層。

“學”,此處指學習儒家之道。

“次”,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

“困”,困境、危難。此處應指困於社會中的各種“不仁”,而非指困惑。

“民斯”,意指困而不學、冥頑不靈之人。“民”,此處應泛指人,而非指整個民眾階層。有人根據《說文解字》中“民,眾萌也。萌猶懵懵無知兒也”的釋義,認為此處的“民”當作“懵懂無知”解,亦通;“斯”,此、這個,指代“困而不學”者。

評析

人要“知”的是什麽?又為什麽要“知之”?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本章的內容也就順理成章地清楚了。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對儒家而言,人要“知”的便是“道”。因此,知“道”明“義”乃是儒家為學的目標,孔子稱之為“下學而上達”(參見《善讀「論語」14.35》)。

儒家之“道”即是“仁”。“仁”是壹種社會倫理,能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保持和諧安寧的關系,幫助人類建構趨向完美的社會性。現代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指出,“社會性”主要包括利他性、協作性以及高度的自覺性等特性。這些特性,無壹不與儒家之“仁”相合。因此,“仁”的實現,可以使個人精神充實快樂、心靈自在安寧,可以使國家有序運行、百姓安居樂業,可以使天下祥和太平、萬物和諧並育。

人必須要先知“道”明“義”,然後才能行仁。若是人民,尤其是為政者不知“道”明“義”,天下就會陷入“無道”的狀態,世間就會充斥各種“不仁”,人民就會為不仁所“困”而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人要“知之”,要知“道”明“義”。

作為社會成員,尤其是為政者,生來就知“道”明“義”當然最優,故曰“生而知之者,上也”;有些人雖非“生而知之”,然而卻非常好學,對於知“道”明“義”充滿渴望並能主動自覺地為學。這類人雖比“生而知之者”略遜壹籌,卻也依然非常難得。孔子就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還有壹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中有誰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才真正算得上是“好學”(參見《善讀「論語」6.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認為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而只是“學而知之”。

有些人對於知“道”明“義”並沒有天生的渴望,起先也並沒有為學的自覺。但是,當他們被社會中的“不仁”所困擾時,卻能通過學習思考,知“道”明“義”,以尋求消除不仁的解決方案,是為“困而學之”。這自然比“學而知之”又遜壹籌。但即便如此,這類人在社會中也仍屬少數。有良知、有學識的公***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賢達便多屬此類。當然,也包括那些已經覺醒且具有公民意識的民眾。

與人類的社會性通常需要後天建構,要“學而知之”、“困而學之”不同的是,很多具有社會性意識的動物在社會性方面卻是“生而知之者”。由著名昆蟲社會學專家伯特·霍爾多布勒(Bert·Hlldobler)和演化生物學先驅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Wilson)合著的《螞蟻的社會》壹書,就向人們揭示了建立在利他主義合作、復雜的交流和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完美的群體組織運作模式。而美國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行為教授托馬斯·D·西利(Thomas D·Seeley),則在其所著的《蜜蜂民主》壹書中告訴我們:通過合理的程序,群體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這些表現在動物界的社會性行為,已經足以說明知“道”明“義”,對於人類消除不仁,進而組織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但是社會上仍有很多人,雖然“困”於“不仁”之中,但卻對加諸同類甚至加諸己身的各種“不仁”無知無識、無動於衷。他們默許不仁、接納不仁、討好不仁、甚至參與不仁,唯獨不肯學習如何消除不仁,哪怕是逃離“不仁”。這類人“困而不學”、冥頑不靈,作為社會中的成員,沒有比他們更差的了。

就在十六天前的2020年6月4日,常州有壹位名叫“繆可馨”的五年級小學生,因不堪忍受其班主任老師的不仁對待,在下課後跳樓身亡。令人倍感悲哀的是,在事發後,繆可馨班級的家長群裏,卻有38位家長忙著向當事的袁老師討好,給袁老師點贊。而此時距離慘劇發生還不到兩小時,12歲的繆可馨尚且屍骨未寒……。當然,令人感到悲哀失望的,遠不止這38位家長,還有某些“相關機構”……。

這38位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也都“困”於由“袁老師”們、學校和整個社會的“不仁”所織就的大網之中,他們其實就是尚未跳樓的“繆可馨”,而“繆可馨”不過是已經跳樓的“他們”。但他們就是“困而不學”,不肯知“道”明“義”,不肯為消除哪怕是逃離不仁付出行動。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參見《善讀「論語」15.35》)。這句話用以形容這類人,真的是再恰當不過。這些人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然而他們對於良知和正義的疏遠,難道不正是有“甚於水火”嗎?

其實這類“困而不學”之人,也並非盡是蒙昧無知之人,其中亦不乏“聰明伶俐”、“智力”過人的“善思”之輩。只不過他們是“思而不學”,故所思便不免入於歪門邪道。那位首倡給袁老師點贊的家長,顯然就屬這類心思“乖巧”之人。這類人無論其智力高下、階層高低,皆屬冥頑不靈之輩,是“民斯為下矣”!雖然孔子名之為“下”,但話中亦透出對這類人的激勵勸勉,冀其向學明義、力爭上遊之意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