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的真正的含義是:指不幸事接二連三,幸運事不壹起來。
具體解釋:
1、福無雙至 [ fú wú shuāng zhì ]
幸運的事情不會連續到來(常與“禍不單行”連用)。
出處:
元·無名氏《貨郎擔》:“果然道福無雙至日;禍有並來時。”
2、禍不單行 [ huò bù dān xíng ]
指不幸的事接連發生。禍:災難。
出處:
漢劉向《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
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應用:
1、《五燈會元》壹二:“公曰:禍不單行。環作噓噓聲。”
2、清·張春帆《九尾龜》初集壹卷二:“那曉得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恰值拳匪之亂,聯軍破了天津,林黛玉、金月蘭等壹齊狼狽南歸。金月蘭只逃得壹個空身,那黃家卷來的金珠,也丟得幹幹凈凈。”
3、明·吳承恩《西遊記》第15回:“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我才脫了天條死難……又
撞著這般惡魔,他來害我!”
擴展資料:
福未必不會雙至,只是幾率小而已,人壹旦遇到壹件福的事情後,人的心理預期就會更高,對福的要求就更高了,也就很難感到另壹件差不多的福事帶來幸福的感覺了。
而禍也未必不是單行,只是壹旦災禍來臨,人的情緒容易恍惚不安,對禍的感受就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引起別的連鎖的災難,甚至平常覺得不是什麽禍的事也會感覺是禍了。
所以這句古訓是要提醒人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辯證的看待問題,保持壹顆平常心的對待生活中的福與禍。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誌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此言具有壹定的辯證法思想內涵,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後面稱“唯物辯證法”)通常講的就是“矛盾”(“對立統壹”)。
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壹矛盾。
“禍”使人悲傷,“福”使人快樂,因此“禍”“福”之間是壹個對立矛盾。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壹個統壹的矛盾。
百度百科-禍不單行,福不雙至
百度百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