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壹樣了."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作品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關於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於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壹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又遭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壹直不佳.在1074,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宋神宗死後,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後,退居江寧(現江蘇南京).20世紀俄國***產黨領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
◆學習重點:
1.最後壹段的議論講了什麽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麽?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妳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壹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壹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壹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壹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4.妳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壹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於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後,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麽?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