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古就是先賢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是我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寶,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五個方面闡述了壹個人的行為準則,下面我就談壹談我的讀後感。

 1、入則孝。百善孝為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成人,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們用壹輩子的光陰去報答。

 2、出則悌。對待我們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除了我們的父輩,在我們的壹生中,給予我們很多關心的或許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對我們的兄長要恭順,對我們的晚輩要愛護。

 3、謹而信。先賢告訴我們“謹”這個字,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壹個謹小慎微的人,養成對事嚴謹的態度,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不沖動莽撞。“信”則是壹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俗話說人無信則不立,在生活中,要做壹個誠實守信的人。

 4、泛愛眾而親仁。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壹個值得尊重個體,不要因為他的貧窮而瞧不起,也不要因為他的顯貴而趨炎附勢,要盡可能的關心幫助每壹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5、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隨著我們的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就越來越多,如今的社會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感觸很深,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行為準則觀念,我將把我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嚴於利己,寬以待人,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

讀弟子規有感2

 好朋友,讓我度過了壹個有意義的假期。每次背誦時,都讓我深深地感嘆道;“做壹個好孩子有多麽重要。”書裏的小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尤其是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講的有關《弟子規》裏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每當我給爸爸媽媽背誦時,我就感覺到自己特別開心,因為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平時我看到壹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勞的媽媽,我就會端來壹盆溫水,親自用小手洗大腳,看到媽媽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顯得更加快樂!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學會了和小朋友們相處要平等博愛,說話要講究信用。因為“凡是人,皆需愛。”課下,我和小朋友說話時總是很友善,說到做到,小朋友們都願意和我壹起玩耍,因此,我也擁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漸漸地,我發現我與《弟子規》已經形影不離了,它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學會了做人,更學會了做事,我開始長大了。

讀弟子規有感3

 中華文化長河連綿不斷,熠熠生輝。在那文化長河中有壹顆耀眼的明星,那是曾經的那個時代所傳誦的,它就是《弟子規》。教導著壹代代人學孝,向善,治身。

 “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文明。”這是曾經那個《弟子規》世界推廣者的***同心願。於是乎,每壹次與《弟子規》的相遇都是文化的盛典,每壹次都是激情的飛揚,每壹次都是智慧的激蕩,每壹次都是心靈的碰撞。

 《弟子規》,讓我學會做人。

 作為壹個有孝心的人。

 “孝心好比大樹下面的根須,它決定著樹的成長高度。”壹個人連父母都不能接納,不能尊重,不能理解,不能信任,不能善待,如何與他人相處?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什麽是善惡?什麽是黑白?什麽是對錯?誰告訴妳?

 妳的父母。

 對未成年人來講,父母的教誨就是價值標準不容懷疑,學會傾聽,從聽父母的嘮叨開始。

 做壹個友善的人。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與家人和睦相處不搞“窩裏鬥”,許多家庭是“窩裏”鬥給鬥毀的,許多單位是“窩裏鬥”給鬥垮的,許多團隊是“窩裏鬥”給鬥散的。“窩裏鬥”是自己人的相互殘殺。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窩裏鬥”。俗話講:“爭則亂,亂則衰,衰則滅,滅則亡。”

 做壹個有才能的人。

 “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學習主要是壹個能力。學習壹個人上升的階梯。學習是壹個人持久的實力。學習就是知行合壹的能力。要學習好,不自信不行。高中的教育涉及到多方面。有位校長曾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人生是波谷相連的。有山峰就有低谷,有高潮就有低潮,有開始就有謝幕,有開始就有謝幕,有月圓就有月缺,有春天就有冬天,有車水馬龍也有門可羅鵲。

 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任何時候不管遭遇什麽樣的艱難困苦。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

 “子孫雖愚,經不可不讀,費經費論,治安敗壞根由。”《弟子規》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世代傳承。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聖人訓……”這富有韻味的詩句,又在耳邊回響。這本書中的內容我也早已熟記於心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如:要有規矩,有禮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詩句是:“父母教,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貴,須順承”這幾句話。這是書中“入則孝”的壹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就應該快點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辭。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壹定要恭敬地聽,不能頂撞父母,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這幾句詩通過四個不同場景,使我明白了壹個道理:壹個人必須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體諒父母,不能和父母頂嘴,不能讓父母傷心。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兒羞愧了。雖然這些詩句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卻並不是這樣做的,平時爸爸媽媽呼喚我,我要麽就等他們喊了好多聲後才不耐煩地答應,要麽就假裝沒聽見不回應他們。他們若是要我做什麽事情,我壹定會百般推辭,如果實在推辭不了,我就答應壹聲然後遲遲不去做。當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我時,我總是嫌他們嘮叨,不耐煩地聽那滔滔不絕的嘮叨聲,可又是壹只耳朵進壹只耳朵出,把他們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批評我時,我會想盡壹切辦法為自己辯解,絕口不承認我做錯了什麽事情。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深深地感觸到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了,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對待生我養我的爸爸媽媽。今後,我壹定要做壹個聽話、懂事、勤勞的好孩子。為父母分忱解難,不能再讓他們給我操心。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裏寫了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和睦;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對我們的誠實和衛生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

 《弟子規》是我們值得收藏的書,裏面告訴我們不能自甘墮落,更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都是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成長起來的。

 當我們做壹件事失敗了,不要輕易放棄,只要堅持、再堅持,壹定會成功的。

 記得去年我學滑冰,剛開始我認為學滑冰不是壹件難事,可是剛穿上滑冰鞋就摔了壹跤,在壹旁的爸爸哈哈大笑起來,我看到爸爸得意的樣子,心裏非常憤怒:“哼!不學就不學,學會滑冰有什麽了不起的。”我邊想邊要把冰鞋脫掉。忽然,我想起《弟子規》上的壹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我又重新站起來,盡力的學著,我每壹次都摔倒,每壹次都很痛,但我依然堅持著……。

 我終於會滑冰了,我興奮地跳起來。

 《弟子規》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是我們生活的老師。

讀弟子規有感6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壹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壹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壹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麽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壹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刮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妳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麽又談何報答父母對妳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壹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7

 最近讀了壹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壹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壹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妳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因為有愛所以妳的生活就充滿陽光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壹點壹點遠去,最後終於上了車,壹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壹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壹只幹癟了的手拍著車門。門始終再次打開,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壹下雙鬢,壹直凝視著玻璃外面的世界。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麽緩慢而顯得沈重。

 冰涼的空氣縈繞在我們的身邊。是金錢蒙蔽了雙眼,是欺騙歷練出冰冷的心,還是社會的風氣籠罩了灰蒙蒙的世界?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著。我們壹起仰望這壹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壹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壹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麽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麽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壹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壹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8

 古人雲:壹言既出,駟馬難追。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言行壹致,說到做到,壹言九鼎,壹諾千金。

 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承諾,誠信待人,只有這樣,方能讓人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誠信,是壹泓理解的清泉;誠信,是愉快合作的前提;誠信,是我們心中永恒的美德。

 大家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騙兒子辦完事後就殺豬吃,但她未履約。曾子知道後,就信守承諾把豬殺了給兒子吃,而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宋慶齡奶奶小時候也很信守承諾,她為了教好朋友編花籃,而放棄了去大伯家玩的機會。在家等待許久,但好朋友沒來。宋慶齡奶奶卻壹點也不後悔,因為她遵守了承諾。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痛下決心,讓員工把質量不合格的冰箱砸爛,他這壹壯舉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和信譽意識,從而贏得了市場和效益,把海爾從單壹的品牌……這些誠信的典範舉不勝舉,閃爍著熠熠生輝,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幫榜樣。

 讀者壹個個關於誠信的經典故事,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有壹個周六,我約好和好朋友壹起上街買東西,可是我因為臨時有事去不了了,又忘記打電話,害得她在我們約定好的地方苦苦等了壹下午。

 過了幾天,我基本忘記了這件事,可好朋友卻銘記在心。她打來電話,對我說了狠話,我本想跟她道歉,她扔來壹句“妳怎麽可以這樣不講信用,‘朋友’在妳心中還有什麽意義,我們絕交!”

 “妳聽我說……”話剛說了壹半,只聽見電話那頭傳來“嘟嘟”的聲音,我緩緩地放下電話,傷心透頂,沒想到事情會是那麽嚴重,壹件小小的事,我卻因為沒有誠信失去了壹個好朋友。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我以後再也不會不講信用了。

 魯迅說過:“誠信乃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學習因誠信而進步,工作因誠信而成功,人生因誠信而精彩,社會因誠信而和諧。

 讓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讓我們的生命以誠信為基石。誠信如此矜貴,我們應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誠信的種子播於心中,把這份誠信傳播下去。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給人的第壹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

 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壹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復雜。它有著的,不過是最為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壹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壹千年、壹萬年,還是壹億年,它始終如壹,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汙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壹生,它不求回報。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壹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復雜,因為它所包含的全是壹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壹些最為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妳的朋友。壹本壞書迷了人心。壹本好書,教會妳如何做人。

 而《弟子規》就是壹本好書,壹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壹本集先人智慧於壹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裏,它閃著不滅的光,壹點壹點,滲進人的心裏,壹絲壹絲滋潤人心,就像壹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了,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不再完美。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裏,經著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壹個裏程碑,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壹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睹的。不以任何人為偶像,我以《弟子規》為規範。壹點壹滴,盡力做到最好。

 《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著我走向黎明,引領著我走向成功。

讀弟子規有感10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壹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麽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蒙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劄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