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倒地老人不敢扶。或許妳會疑惑,為什麽沒有人去扶呢?其實,不是人們不願扶,是真的“扶不起”。
事情都要從06年的“彭宇案”說起,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原本是好心扶起了老人並送到了醫院,卻被老人敲詐要求賠償。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彭宇撞了老人,如果不是,我們真的應該考慮壹下倒地老人該不該扶了。如果熱心助人反而被敲詐,恐怕沒有人再會多管閑事了。
也許妳會說,那些新聞報道中被老人敲詐的都是個例,天下還是好人多。但是我認為這種現象既然存在,就不會只發生壹兩次,即使只有萬分之壹的概率發生,妳恰巧就是那萬分之壹怎麽辦?就像剛剛說的彭宇,最後法院判他敗訴,他不得不賠償老人五萬元,這五萬元對於某些人來說就是壹筆巨款,足以影響自己的壹生,因為扶起了壹個倒地的老人,而毀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個代價未免有些太大了。所以說倒地老人“扶不起”。
也許妳又會說,在扶老人的時候可以找旁邊圍觀的群眾作證,或者錄像留下證據,暑假時在沈陽有壹位小夥子扶起壹位老人時,就要求路人幫他作證。但是,妳可知道在當今社會中人人都不想得罪人,經常有壹些交通事故明明有目擊者,可就是沒有人敢於站出來作證,人們都拍給自己惹麻煩。記得在暑假還發生了壹件事情,壹位高官和親友在酒店吃飯時打服務員,目擊者沒有壹個敢於出來作證,最後只有壹位外國留學生願意說出真相。就算有人為妳作證又怎麽樣,如果真的是因為妳的救助不當,導致老人病情加重那還是妳的責任。所以倒地老人還是“扶不起”。
也許妳還會說,衛生部專門頒布了《老人跌倒幹預技術指南》,我們可以學習救助方法,避免給老人造成二次傷害。但是請問妳,妳讀過《指南》嗎?就算妳讀過,妳能確保有老人倒地的時候,妳能想起上面的內容並作出正確的動作嗎?恐怕除了專業的醫護人員,誰也不能保證。就算是衛生部出臺了文件,它的推廣效果也不令人滿意。所以倒地老人真的“扶不起”。
綜上所述,倒地老人還是不扶為好。不扶,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冷漠,也不意為我們不善良,沒有道德。不扶,並不是我們不想扶,不願扶,而是真的“扶不起”。我們能做的就是撥打110和120,請警察和專業救護人員處理。
不過我希望,以後再有老人倒下的時候,人們都敢於去扶,都敢於說:倒地老人我來扶!
2
扶起善良
如果看到壹位老人跌倒,妳扶不扶? 這問題若是拋給壹個小學生,怕是他們不用過腦便能說出答案,妳我心知肚明那答案是什麽;這問題若是拋給社會上的“成年人”,這答案便不壹了。其實壹切不過壹念之間。 “曾經那些年,天還是藍的,水還是清的,奶粉是能喝的,老人是可以扶的?”壹切都源於彭宇案。
扶或不扶,壹念之間。
關於彭宇,我敬佩他但無須贊美贅述。就如有人捐了幾個錢給慈善機構壹樣,無須公眾過問,無須轟動壹時。仁善是大多數人的本性吧,就算不是妳的本性,經過教養,也應把它裝扮成本性吧。社會不怕偽善,至少偽善的人還有良知,長久以來,善良會成為他們的習慣,最可怕不過沒有善惡判斷力的人了。扶或不扶,只在善或不善,壹念之間。 怨或不怨,壹念之間。
最近興起壹句話:老太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群體。而在我眼中,他們理應是最最和藹可親的壹類人,何至於斯?為了四五萬元錢,當真連心都不要了?這種行為,俗稱“碰瓷”,我也曾遇過碰瓷,是壹個年輕人假裝“被撞車”,父親很痛快的地送他去醫院、做檢查,還留了5000元現金,即使醫院說他壹點事都沒有,即使是顯而易見的笨拙的碰瓷。我是贊同父親的做法的,對於那類人,我只有深深地憐憫以對,他們也是生活中的可憐人。辱罵、諷刺、只會讓他們離道德愈行越遠,不要再怨恨,用社會的寬容、體諒和大愛理解他們。如果妳恨了,那妳就輸了。怨或不怨,憐或不憐,壹念之間。 信或不信,壹念之間。
如果妳信了,那妳就輸了。妳不堪壹擊的“道德”被壹件偶然之事輕易打敗。把給老太的話同樣送給“信了”這件事的人,為了四五萬,當真連良心都不要了?世上有兩類可怕的人,壹類是為了得到,另壹類是為了不失去。這個年代,人人都知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卻不知有吃虧是福,“虧”是糞土之財,“福”是生命之光,至少於我,是願意吃這虧的。不想失去的人啊,最好的方法便是給予,給予妳的寬容,給予妳的幫助,給予妳的善良。信或不信,給或不給,壹念之間。
壹念天堂,壹念地獄;壹念葉落,壹念花開;壹念暮色,壹念晨起;壹念悲,壹念喜。 扶起善良,壹念菩提。
3
扶與不扶的內涵
最近,關於“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的激烈爭辯充斥於各大新聞頭條,“道德淪喪”、“信任危機”也被置於風口浪尖之處。人們壹邊在對新聞中“見老不救”的圍觀群眾進行強烈譴責的同時,壹邊卻在暗中權衡如果自己遇到這種事應該怎麽辦。 追求正義、道德至上的人發話了:“扶!必須扶!不扶就是傳統道德品質的淪喪,就是社會的墮落!”所謂認清現實的人反駁道:“為什麽要扶?與其冒著被訛的風險,還不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於是在現實的刺激下,智慧的人們想到了壹個“絕妙”的方法:人,還是要扶,不過,全程都要錄像!
原本唯壹的路線卻不知因為什麽變成了壹個三岔口。道德與利益,生命與金錢背道而馳,人性之善壹次次被無禮對待。人們開始困惑:到底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9
風波還是要追溯至本源。2006年,彭宇在路邊扶起壹位被車撞倒在地的老人,然而在把老人送到醫院之後,事實卻被無情偷換:彭宇從救人者變成了害人者!法院的壹紙判決如同壹盆冰水將他澆了個失魂落魄。雖然最終和解,但對社會的影響卻無法和諧收場。 當法律已不能成為保護自己的武器,我們又怎敢將自己柔弱的內心隨意示於他人?當人們已壹致認為法律失去了公正,社會的脊梁、國家的脊梁又怎會依舊挺直!
然而,還有壹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此類事件中的另壹個主人公——老人。中華民族上來崇尚尊老、敬老,人們在更多時候也會選擇相信老人。可是這壹點卻正好被人所利用,於是誣陷好人這種事屢見不鮮。如今,有人告訴圍觀群眾見死不救是不對的,可卻有人去教育老人自己摔倒後不能誣賴好人嗎?其實從這方面入手也不難發現:為什麽會急於找壹個替罪羊?根本原因還不是醫療費太高超出自己承受範圍了嗎!歸根結底,還是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人們活得沒有安全感。
法律與制度,無疑是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指向標,這兩方面不夠完備,自然無法構建和諧社會。而道德,則成了最大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