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內容和功能,決定了其在引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以及和諧校園建設中的主導地位。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範文篇壹《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摘要:建設和諧校園最重要的落腳點就是學生,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校園最重要的目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內容和功能,決定了其在引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以及和諧校園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在建設和諧校園的過程中,應該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範教育和素質教育為重點,有針對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壹、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壹體?的建設,是壹個全面系統的目標,實現這壹目標必然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而高校作為傳承文明、培養人才、創造知識、服務社會、傳播先進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組織,在推動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源開發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600余萬人,高等學校在學人數超過2 000萬,規模居世界第壹。這2 000多萬名大學生不僅是近千萬個家庭的希望,更是國家發展繁榮的希望。所以,高校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說:?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的這壹基本理論觀點同樣適用於和諧校園。和諧校園,應該是民主辦學的理念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校的觀念得到切實落實;應該是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應該是全體師生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應該是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應該是師生員工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切實的改善和提高,進而實現學校各個子系統或要素的全面、協調和充分發展。
和諧校園建設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標,但歸根結底,和諧校園建設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壹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壹切,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校園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和諧校園的重要標誌。關於如何培養優秀的大學生,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中***中央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也鮮明提出:?各高等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綜上所述,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推進和諧校園及和諧社會建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保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實踐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範教育和素質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政治保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就是不懈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教育、開展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科學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歷史責任,確立在中國***產黨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我們要建設的和諧校園,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鮮明旗幟的和諧校園,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全局,這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根本保證。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功能之壹就是在政治方向上起到保證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開展馬列主義教育,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高大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決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等根本性問題,消除消極思想的影響,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最終為實現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總目標服務。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政治保證。
2.愛國主義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動力保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指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並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壹面旗幟,是推進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建設和諧校園必然要求學生愛國愛校,要求培養學生?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的情感,形成校園主人翁意識,並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大學生的行為產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提升大學生精神狀態的主要途徑。實踐證明,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的潛能,奮發學習,努力探索,保持與時俱進,為構建和諧校園源源不斷地提供鮮活的思想和不懈的動力。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動力保證。
3.道德規範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行為保證。大學生道德規範教育是指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建設和諧校園需要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和***同的道德規範。思想道德素質是壹個人的政治立場、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的綜合表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突出地表現為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道德規範教育就是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範,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將和諧校園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動機和意識,並外化為行為,使大學生成為符合和諧校園要求的分子。所以,道德規範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的行為保證。
4.素質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是指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建設和諧校園,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建設和諧校園,要求實現學校各個子系統或要素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的發展。在校園裏,學生就是最重要的子系統,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學校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既是建設和諧校園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最重要的目標和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引導,不僅促使大學生實現各方面素質交融進步,實現自身的和諧發展,在校期間推動和諧校園建設;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和諧發展的理念,使大學生步入社會後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三、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中***中央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根據環境變化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變化,采取不同方式,加強針對性,提高時效性[2] 。本文認為,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新特點、新動向以及在新環境下表現出的新問題,應從黨建主導入手,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方針;從文化感召入手,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為途徑;從解決實際困難入手,以加強道德教育為載體;從學生身心和諧入手,以加強素質教育為落腳點,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壹)從黨建主導入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生群體的政治信仰、價值取向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培養什麽人的問題,關系到黨的事業,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功利主義傾向日益明顯;民族精神振奮昂揚,但是存在感性多於理性的特點;公民道德觀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是有知行脫節的現象;積極進取精神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亟待加強。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到釋疑解惑,以上種種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理想信念的模糊和弱化。所以,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構築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精髓。
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正視利益差異和承認合理的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回答大學生在成長發展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幫助他們提高理論水平,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具體說來,就是要從黨建入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追求,註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正確的成才追求,做到政治理論教育與成才理想教育並重;註重大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特別要重視意誌、氣質、能力等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與培養,做到政治品格塑造與完整人格塑造並重;註重敬業奉獻精神、公平公正意識、成就事業追求等先進公民人品的養成教育,做到政治素質的養成與人品的養成並重。使學生從被動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自我教育者,從根本上解決部分大學生考試作弊、制作虛假簡歷、惡意拖欠學費和助學貸款等問題,引導大學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二)從文化感召入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民對祖國感情的壹種主觀反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選擇。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但是,當代大學生對祖國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存在著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等問題。?知之深?才能?愛之切?,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膚淺性和波動性,使大學生對歷史和現實中出現的壹些問題,有時不能科學地分析、正確地對待,容易產生偏見。
鑒於以上情況,在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時,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量,有意識地教育大學生深層次地把握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用厚澱的民族文化引導大學生在精神上找到歸宿,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註重將學習祖國燦爛文明和愛國主義知識相結合,通過對比、親身實踐、榜樣示範等方式,區別愛國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要不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整體性,將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內化,使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成為壹種民族的情感、階級的情感,壹種極其深沈的情感;要積極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使愛國主義情感外化為理性的愛國行為,即努力學習和投身祖國建設的積極行動。
(三)從解決實際困難入手,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影響著人才的優劣和教育的成敗。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變化,中國某些原有的社會體制、文化心理、道德規範被拋棄,而新的規範尚未確立。社會生活及其變化的復雜性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對外開放,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湧入使各種思潮交互激蕩,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使各種新舊矛盾交織在壹起,大學生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這給大學生帶來競爭、自立等積極意識的同時,也使?自我為中心?、?金錢至上?等消極意識有所滋生,壹些大學生人格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甚至淪喪的事件不斷向社會敲響警鐘,大學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強。
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脫節。因此,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應面向生活,貼近大學生實際,從解決大學生的困難和困惑入手,堅持戰略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實效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現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的原則, 創新德育方法, 提高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和交互生成性,實現從?灌輸型?向?疏導型?、?經驗型?向?科學型?、?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增強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要開辟新領域,積極占領網絡陣地, 將現實生活的道德實踐與網絡虛擬世界的道德實踐整合為壹個連續的整體;要不斷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間和渠道,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壹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實現德育過程和效果的優化。
(四)從身心和諧入手,加強素質教育
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主要歸宿。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協調發展,但當前大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沈迷網絡問題、社會適應能力弱化問題、不文明離校問題等,凸顯出加強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和諧發展的緊迫性。
1.加強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學生思想問題的背後是心理問題,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面對面?等形式的談心活動,做好心理知識普及和心理咨詢工作,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不斷提高大學心理調節能力。
2.加強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國青少年學生網民已經接近6 000萬,學生高達36.7% [3]。占領網絡陣地,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開展網絡輿情分析和網絡文明建設活動,重視網絡法治宣傳和教育;要提供交流,呵護學生心靈;尤其要重視利用網絡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不斷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
3.加強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壹項對大學生初次就業流動率的調查顯示,50%的大學生在壹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流動率近75% [4],缺乏對職業的長遠規劃是高流動率的主要原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亟待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自我了解和認知,使大學生科學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性格和能力;要引導大學生從職業、行業、企業三個維度認識職業環境;要引導學生克服絕對化、過分概括化、完美主義等職業決策思維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出擊,多管齊下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要對壹些重要的、學生容易忽略的就業政策進行宣講,並對學生及時進行提示。
4.加強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文明離校教育。大學生文明離校的思想教育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後壹個環節,能否做好這項工作,關系到學校的穩定。因而,應改變以往突擊式的狹隘教育方式,將畢業生文明離校教育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系統地、不間斷地、較長時期地教育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思想修養上,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業務技能上,鍛煉較強的能力素質;在擇業技能上,培養宏觀的決策能力。具體方法上,要結合形勢政策,使學生了解國家人才需求的走向;要結合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專業、立足專業、成就事業、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結合典型教育,樹立立足現實、艱苦創業的意識。最終使和諧校園的大學生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2-23(1).
[2]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羅雙平.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及其形態[J].中國青年研究,2003,(8).
[4]CNNIC發布第二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省略nic.cn,2007-07-18.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