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的墓在哪裏?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墓高1.5米,周長30米,墓碑上書“漢左丞相樊噲之墓”。背面為明嘉靖丙申墓銘“煌煌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興漢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額書為“漢室元勛”。相傳銘文為《後漢書》作者班固所撰,文字雖短,卻概括和全面評價了樊噲的壹生。 樊噲(kuài)(?—前189年),沛縣(今江蘇省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大將,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封舞陽侯,謚武侯,以勇著稱。 司馬遷在其《史記·項羽本紀》和《樊酈滕灌列傳》中曾不止壹次繪聲繪色描述過樊噲的英勇事跡。“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業,與漢高祖劉邦俱隱於芒碭山澤間。陳涉初起,從攻秦,屢有功。”鴻門宴上,項羽手下的武將項莊假意舞劍,目的是想殺沛公(漢高祖劉邦),樊噲見情況危急,當即帶劍擁盾入軍門,執戟衛士攔阻,樊噲持盾將其擊倒,他‘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斥責項羽不仁不義,把個不可壹世的西楚霸王批的無言以對,只好給樊噲讓坐。樊噲的大智大勇給劉邦解了圍。平定天下後,樊噲任左丞相,其妻呂須是呂後的妹妹,因此,樊噲也深得呂後的信任。孝惠六年(公元前l89年)樊噲死,葬於舞陽。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城北大約20公裏的馬村鄉郭莊村。縣誌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居民郭詢掘樊噲墓,取其藏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舞陽縣令張穎重修樊噲墓時,鐫班固銘文於碑上。清雍正七年(1729年),縣令劉薊植勘墓址,立界石,護以墻垣,蔭以松柏。” 碑樓的最上面有四個大字“漢室元勳”。碑樓中間才是漢樊侯銘,班固撰。其文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落款是“嘉靖丙申知縣事古黃,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薄姚文豪、仝立”,在碑樓西側墻壁上有碑樓記,敘述了重建碑樓的原因、時間和經過。 墓碑的北面就是樊噲墓。墓有壹米多高的土堆積而成,上面長滿了雜草,墓的四周用青石圍砌。 樊噲墓地有點偏僻,古時候這裏卻是南來北往的大道。另外,郭莊西有樊侯祠,昔有大殿、廊房、廂房等百余間,且有樊噲騎馬塑像。“樊侯馬鬣”為舞陽古八景之壹。現為學校所占,內有碑刻10通,古槐壹株,粗三圍。北舞渡蒿莊村北沙河岸高嶺上,也有樊侯祠,現存琉璃瓦大殿三間,石碑壹通,上書:“北舞河濱,有峻嶺焉,乃前漢大將軍噲之行宮也。”解放前,拐子王鄉韓寨村胡城集的城墻上也有樊侯祠。 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壹個冢子,七五年發洪水時,村莊淹沒,全村人都在冢子上躲避洪水。還說有兩農戶再冢子上面挖紅薯窖存放紅薯,可見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土冢子。那麽幾十年後,偌大的土冢怎麽沒有了呢。生產隊的時候,墓的壹邊是生產隊的牲口屋,冬天飼養員就用冢子的土墊牲口鋪,今日壹筐,明日壹車,久而久之,樊噲墓冢被挖殆盡。現在我們看到的樊噲墓壹掊土,是幾個花甲古稀老太自發拉土堆積而成的,並在墓碑的前面設置了香爐供香客燒香而用。在墓的偏西北處新蓋了三小間房屋,裏面有泥胎樊噲像,因金身未塑,加上屋門上鎖,人們無法瞻仰。不過這些也算是對冥冥之中的舞陽侯——樊噲的壹種慰藉吧! 縣誌記載:“墓西華店村有樊侯祠,現存石碑十通,古槐壹株,粗3圍。”告別樊噲墓後來到華店小學,這裏就是樊侯祠的舊址,古槐在校園的中心,主幹早已折斷,中空,有壹枝像壹巨臂伸向東南方向,枝下砌壹大方柱子支撐。其他則蕩然無存。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樊噲,沛人(今江蘇沛縣),原以舍人起於沛,曾與漢高祖劉邦隱於芒碭山澤之間,陳勝初起,肖何、曹參使樊噲迎劉邦立為沛公,隨以攻秦,屢次先登城有功,劉邦入鹹陽後,想於宮室享樂,因噲勸阻,才紮營寨上,項羽會沛公於鴻門,羽謀士範增欲殺劉邦,張良見勢危,急出帳告於樊噲,噲操刀擁盾,拔倒衛士,自入筵席,使劉邦轉危為安,天下安,遷左丞相,封舞陽侯,卒於漢惠帝元年(前187年),封溢武侯,葬舞陽。墓址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墓高1.5米,周長30米,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 位於樊噲墓前有棵千年古槐樹,當地人稱為樊噲樹, 這棵古槐樹,虬枝鐵幹,樹幹很粗,三四個人才能合圍,高大的樹幹直插雲宵,遠望去就像壹個飽經滄桑的巨人。它站在路旁,記錄舞陽環境變遷,見證了舞陽社會的演變。 每年五月,古槐樹便萌發新芽,城市的天空便多了壹層層活鮮綠意,那些嫩綠的、尖尖的、充滿著朝氣地槐樹芽,在春風中壹天天的變得翠綠、濃綠,譜寫著昂揚向上的生命之歌。 當那些槐樹芽長出十來天後,樹上便掛了壹串壹串風鈴似的小白花,象羊脂壹樣的雪白,壹陣微風,槐樹花在槐葉槐枝間隨風飄蕩搖曳著。槐樹開花時,那時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氣息,走在街頭,嗅著槐花的芳香那份自在,那份愜意,真讓人陶醉。 樊噲墓在城固縣五郎鄉黃家村,位於縣城北十裏,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沿,路西即為黃家村街,東北俱系稻田。墓在平地壘起,高約二十米,上面樹木茂密,周圍面積為十畝零六分。墓西靠公路邊豎壹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壹年(1776)陜西撫畢沅所書。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部下的壹員大將,又是劉邦的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他和劉邦算是“連襟兄弟”,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樊噲在轅門外,聽張良說聲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樊噲於公元前二00六年,隨劉邦來到漢中,但只幾個月,又隨劉邦北越秦嶺,出定“三秦”,壹直升官到舞陽侯。從此再未到過漢中。那麽,漢中城固出現樊噲墓,又是怎麽壹回事呢?原來所謂的樊噲墓,本名樊噲臺,是樊噲當年在漢中時率領士卒所築。據《水經註》載:“堵水經樊噲臺南,臺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載:“樊噲臺:在城固縣北五裏,上容百余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後來有人把樊噲臺訛為“樊噲墓”,清代畢沅又附會增飾,給立了壹通墓碑,稱為:“漢舞陽侯樊將軍墓”,所以當地人便把它叫做樊噲墓或“將軍墳”了。據《長安誌》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其墓在神禾原上”。據此可知,樊噲墓在西安城南樊川神禾原。當無疑義。城固的樊噲墓,是由樊噲臺訛誤而來的。 城固樊噲墓位於城固縣北郊五郎鄉黃家村邊上.從西環路出城北,到五郎鄉上城(固)小(河口)舊公路,大約有三裏多路吧,黃家村外濃密的樹蔭裏,高高壟起的便是了,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壹個破爛的舊水泥路牌,暗紅色的字跡:樊噲墓. 小碑牌立在墓的右後側路邊,墓有個明顯的標誌,壹棵很高大的老樹! 老樹有壹人環抱那麽粗,高約二十米,枝繁葉茂,綠蔭鋪天蓋地.碗口粗的樹根從墓旁的土裏掙紮而出,相互扭曲盤繞.大樹的濃蔭下,近十米高,占地兩畝多的大墓芳草萋萋,被綠色厚厚的覆蓋著.墓前的主碑嵌在青磚灰瓦的山墻裏,兩旁還有稍矮壹點的畫壁的,只是上面的圖案或文字都己消 樊噲墓 失了,被人淡淡的刷上了壹層白灰,左邊的畫壁墻下不知是什麽時候被放上了壹尊小小的神像,看上去孤單又滑稽.旁邊有縣文物單位立的壹個新碑,落款時間比路邊的碑更早些,卻很新! 主碑保護得還算好,上面的題字清淅可見:賜進士及弟兵部待郎陜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禦史加五級畢沅.中間壹行很遒勁的大字書:漢舞陽候樊將軍墓.落款是: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 墓的周邊都是村裏人的菜園或田地,墓側大樹邊,還因為常常有人上下走動而踩出了壹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壹直漫延,消失在墓頂的草叢裏.關於樊噲墓的真實地點,史學界眾說紛紜,還有兩處樊將軍墓,壹處是山東平原縣,另壹處是西安樊川神禾塬.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壹員大將,又是劉邦老婆呂雉娘家的妹夫,和劉邦是“連襟兄弟。”他勇略過人,為劉邦屢立大功,如人們熟知的“鴻門宴樊噲救駕”。當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用範增計,在關中臨潼鴻門設宴,想殺劉邦。樊噲在轅門外聽說事急,便帶劍擁盾入軍門,披帷西向,怒責項羽,項羽折服,劉邦免難。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樊噲封為“舞陽侯”。樊噲死後,墓葬何處,史籍記載,約有三處: 壹、在今陜西省漢中地區城固縣北5公裏的五郎鄉黃家村,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側,墓在平地壘起,高約20米,周圍面積為10.6畝,上面樹木茂密。墓西豎壹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壹年(1776)陜西巡撫畢沈題刻的。 二、據《山東通誌》“古跡”類“平原縣”載:“樊噲墓:在縣南壹裏,有明知縣李嘉瑞碑”。還有,清·納蘭性德《通誌堂集》中,載有《平原樊侯詩》。 三、據北宋·宋敏求《長安誌》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雲:‘今(指宋)其墓在神禾原上。” 城固樊噲墓 以上三處樊噲墓,孰真孰偽,分析如下。城固樊噲墓,據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沔水》載:“胥水經樊噲臺南,臺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83載:“樊噲臺:在城固縣北五裏,上容百余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考樊噲壹生,只於公元前206年隨劉邦來過漢中,僅呆幾個月,便又隨劉邦北上,再未到過漢中,其墳墓不可能在漢中城固縣。估計是後人把樊噲臺訛為“樊噲墓”。清畢沅又以訛傳訛,給立了壹通“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碑,以致當地人至今還稱它為樊噲墓或將軍墳。 平原樊噲墓,可能是壹種“傳說墓”或“紀念墓”,毋庸辨析。 長安樊噲墓,在今西安市南郊樊川,這裏是樊噲的食采之邑,故名樊川。竊以為西漢首都在長安,樊噲老死長安,葬在他的食邑樊川神禾原上,情通理順,是比較真實可信的。 樊噲墓-參考資料 1:/s/blog_499b5e4601009i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