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誰道閑情拋棄久.."出處..

"誰道閑情拋棄久.."出處..

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詞人馮延巳的壹首詩。

《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原文: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譯文:

誰說閑情意致被忘記了太久?每到新春來到,惆悵的心情依舊如故。為了消除這種閑愁,天天在花前痛飲,讓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體消瘦,對著鏡子自己容顏已改。

河邊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樹成蔭。見到如此美景,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獨自站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吹拂著衣袖。只有遠處那壹排排樹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綽綽與人相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馮延巳生活在南唐前中期,其詞內容多是些閨閣園亭之景,傷春怨別之情。這就是壹首表達孤寂惆悵的言情詞,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本事不明,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詩詞賞析

這是壹首表達孤寂惆悵的言情詞。

上闋開門見山,首句用反問的句式把這種既欲拋棄卻又不得忘記的“閑情”提了出來,整個上片始終緊扣首句提出的復雜矛盾的心情回環反復,表現了作者內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誰道閑情拋擲久。”表現了在感情方面欲拋不得的壹種盤旋郁結的掙紮的痛苦。而對此種感情之所由來,只用了“閑情”兩個字。“誰道”者,以反問之語氣出之,有此二字,於是下面的“閑情拋棄久”五字所表現的掙紮努力就全屬於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來”者,春季乃萬物萌生之時,正是生命與感情覺醒的季節,詞人於春心覺醒之時,含蓄地用了“惆悵”二字。“惆悵”者,是內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尋的壹種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離別之拘於某人某事,而是較之相思離別更為寂寞、更為無奈的壹種情緒。

既然有此無奈的惆悵,而且經過拋棄的掙紮努力之後而依然永在長存,於是詞人說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兩句話。更著以“日日”兩字,可見出此壹份惆悵之情之對花難遣,故唯有“日日”飲酒而已。至於下“鏡裏朱顏瘦”,則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結果。

下闋進壹步抒發這種與時常新的閑情愁緒。

下半闋承以“河畔青蕪堤上柳”壹句為開端,雖寫春來之景色,卻並不寫繁枝嫩蕊的萬紫千紅,只說“青蕪”,只說“柳”。“蕪”者,叢茂之草也,“蕪”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縷縷柔條,更是萬絲飄拂。

“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為問”和“何事”兩詞,造成了壹種強烈的疑問語氣,從其嘗試拋棄之徒勞的掙紮,到問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掙紮與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試觀其“獨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觀其“風滿袖”三字,更是淒寒可知,又用了“小橋”二字,則其立身之地的孤伶無所蔭蔽亦復如在眼前,。在如此寂寞孤伶無所蔭蔽的淒寒之侵襲下,其心情之寂寞淒苦已可想見。

“平林新月”,則林梢月上,夜色漸起,“人歸後”,則路斷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後了。從前面所寫的“河畔青蕪”之顏色鮮明來看,應該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壹句則直寫到月升人定,則詩人承受著滿袖風寒在小橋上獨立的時間之長久也可以想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