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古代漢族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
總是叫這300個人在壹起合奏給他聽。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
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
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壹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壹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裏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壹副動情忘我的樣子。
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壹天又壹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
他的兒子齊_(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_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_王發布了壹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
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擴展資料:
濫竽充數,漢語詞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自:戰國末期韓非子《韓非子·內儲說上》。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_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譯文:
齊宣王派人吹竽,壹定要三百人壹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壹樣。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_王(_王)繼承了王位。齊_王喜歡聽壹個壹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濫竽充數近義詞:
1、名不副實
副:相稱,相符合。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
出自: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縣、區、鄉各級民眾政權是普遍地組織了,但是名不副實。”
示例:負責處理這事的機構是成立起來了,但仍名不副實。
2、掩人耳目
掩:遮蓋。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那兩個和尚,卻不都燒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豈不是我們傳家之寶?
示例:他眼見事跡敗漏,已經無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認罪。
濫竽充數反義詞:
意思是貨物質地優良,價錢公道。原是舊時商業用語,用以招徠生意。引申為事物實實在在,壹點不假。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他這是招徠生意之壹道呢,但不知可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字樣沒有?”
示例:他們兩個局外人倒覺得周仲偉那哈哈的笑聲就有幾分像是哭,然而在周仲偉卻是貨真價實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