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壹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對人的壹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壹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壹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壹筆寶貴財富。
當妳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壹切都經歷過了,壹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壹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麽磨難,沒有什麽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
擴展資料: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壹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壹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壹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壹個人的發展和壹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壹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壹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