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命運會如何走向,常常對未來抱有懷疑。妳能不能往下走,取決於妳有沒有獨門絕技,而我的獨門絕技就是“幹,幹活,再幹活,妳不幹,怎麽活?”妳越幹就會越清晰妳的未來,未來便會越有希望。這是我在14年的運動生涯中不斷重塑自己、挑戰自己、打破自己的唯壹方法。
這個如今依然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最愛流行音樂的女人,前半生有太多的榮譽和輝煌時刻。作為壹個時代的奧運冠軍,鄧亞萍已經厲害到讓國人習以為常地認為她在稱霸乒壇這件事上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位“天選之子”曾經也差壹點因為身高的硬傷而無緣進入國家隊,在她光鮮的成名之路背後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1997年,從國家隊退役的鄧亞萍進入清華大學深造,隨後奔赴英國求學,先後獲得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從球場到校園,從校園再到職場,拼搏從未停止。“在競技場上能勝出的,只有堅毅、果斷、不服輸的選手。”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薩馬蘭奇高度稱贊鄧亞萍,壹個自身條件並不好的女孩,能夠長久稱霸女子乒壇,在鄧亞萍身上我看到了奧林匹克精神。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有相通之處,怎樣做出選擇、怎樣克服困難、甚至怎樣面對迷茫,鄧亞萍沒有宣揚任何華麗的技巧,只是堅持著壹以貫之的實幹精神。從清華“最差學生”到世界頂級名校的女博士,鄧亞萍舉重若輕地說,從零開始好像也沒那麽難。
鄧亞萍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成功是可以復制的。如果妳能走出壹個困境,那也能走出另壹個困境;如果妳能越過壹個高峰,那也能越過另壹個高峰。雖然別人的成功故事很少有精彩翻版,但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經歷中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