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魯迅作品裏的人物介紹(不少於6個)

魯迅作品裏的人物介紹(不少於6個)

1. 阿Q

阿Q是是舊中國未莊的壹個貧苦農民.這未莊是趙太爺,錢太爺的天下,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著阿Q. 他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壹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於婦女和婚姻,他還要"合乎聖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革命了,"但他有壹種不知從哪裏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壹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裏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壹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革命造反的對象是舉人,老爺,造反只能使勞動者失去枷鎖,不可能與壹無所有的人為難,這"意見"顯然是趙太爺之流愚弄阿Q的.但阿Q畢竟不堪淩辱,他想改變處境,於是"神往"革命.可是他的"土谷祠"革命理想卻是:"……第壹個該死的是小D 和趙太爺,還有秀才,有假洋鬼子,……王胡……也不要了.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壹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這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的表現. 阿Q形象的意義,在於畫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國民性,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為革命者研究國情制訂革命策略提供了極好的依據.

2.祥林嫂

《祝福》是魯迅先生寫的反映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短篇小說。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這壹典型形象,通過祥林嫂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階級、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從而揭示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中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屢遭不幸,走投無路,最後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階級歡天喜地的“祝福”聲中悲慘地死去,這與封建地主階級殺雞宰鵝,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賜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做事的悲劇性更加深刻。

小說三次描寫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第壹次到魯四老爺家時,作品這樣寫道:“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是紅的。”第二次是兩年後:“她仍然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而第三次寫道:“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如今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間或壹輪,還可表示她是個活物……”三次描寫了她的臉色,特別是眼睛,把祥林嫂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婦在封建禮教下,被迫害,被踐踏,被愚弄,被鄙視,以至最後被舊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壹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小說中眾多的人物,都直接或間接地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深淵。魯四是封建禮教的頑固維護者,是殺害祥林嫂的元兇。他的迂腐保守、自私偽善、冷酷無情,他無情地摧殘祥林嫂,把她壹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淵。同時,象祥林嫂的婆婆、堂伯這種自私的人,以至象柳媽這樣同情她的人,是壹樣給她造成精神重壓,是壹樣把她往死裏趕。

對於封建禮教給她的種種迫害和摧殘,祥林嫂不間斷地進行掙紮和反抗,如:她的婆婆逼她改嫁時:“拉出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壹不小心,壹松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壹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個大窟窿,鮮血直流……”壹直到她懷疑魂靈的有無。都表現了她為“做人”的抗爭。然而,她的反抗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這種反抗本身就帶著封建思想和悲劇色彩,因而最終被封建禮教所吞噬。

祥林嫂悲劇是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迫害勞動婦女的有力控訴。《祝福》的發表,鼓舞和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並喚起了人們徹底反封建而鬥爭。

3.孔乙己

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舊知識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之所以能給我們留下如此鮮明、深刻的印象,是與作者塑造人物時運用語言的嫻熟、精當分不開的。不僅能從他的衣著、相貌、舉止、神態,而且能從他的思想、遭際以及他從人世帶走的悲哀中看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既是整個社會環境逼迫的結果,也是他那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征所致,孔乙己的周圍充滿了冷漠與殘忍,可他的身邊壹再出現笑聲。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消失,在笑聲中演完他壹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