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風俗習慣
廣東常見的風俗習慣有四種:第壹習俗:餐前先喝湯餐前先喝湯是廣東飲食習慣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每天可以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用來煲湯,其味道鮮美可口,真不失壹道美味。中醫認為空腹喝湯能驅趕寒氣、蕩滌胃腸、疏通腸道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餐前先喝湯有利於保護胃黏膜,刺激胃液和胃酸分泌,有利於消化吸收,還可以減肥。但是,湯味雖好,也不要煲太久,那樣會破壞好多營養成分,損失壹些微量元素,反倒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第二習俗:喜好飲涼茶飲涼茶是廣東人常年的壹個生活習慣,所以無論春夏秋冬在涼茶館內總有不少飲涼茶的人。所謂涼茶,其實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幹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其主要成份有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綿茵陳、崩大碗、崗梅、車前草、地膽頭、水翁花、金銀花、紫蘇、薄荷、布渣葉、半邊蓮等等。也有標榜“十八味涼茶”或“廿四味涼茶”的,五花八門,但是實際上多屬大同小異。廣東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繁多,其中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幹涼茶等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東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在茶館裏兜售。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東人所推崇。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金銀花茶、冬瓜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裏的壹種時尚飲料。 第三習俗:食米不食面南方人主要種植水稻,飲食習慣自然以米為主,因此從小就沒有吃面食的習慣。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多多少少會吃壹點面食的。但是廣東人對米的青睞遠遠多於面。在廣東除了外地人來這裏做面食外,本地人幾乎沒有會經營面食的,尤其是面條。所以就形成了“餐餐不離米,米飯才是飯”的生活習慣。如果午餐或者晚餐吃面條或者其他面制品,過後總覺得沒有吃飯似的。在廣東到處都可以吃到各種米制品。如大排擋裏著名的河粉、米粉(米絲)、腸粉等等,可以是烹炒的、蒸煎的,也可以做成加湯的,外加壹些肉丸或者排骨瘦肉豬腳等等。還有各式的粥湯,米糕等等,無論怎樣花樣如何翻新,但原料總離不開米。第四習俗:無雞不成宴粵菜廚壇有句行語,叫“無雞不成宴”或“無雞不成席”。廣東各地皆有好雞的習俗,如大名鼎鼎的清遠雞、胡須雞等等;擅烹雞的流派也不少,比如東江的鹽焗雞、麓湖的市師雞等等。而廣州也有上下九的清平雞、長壽路的同記雞、文明路的太爺雞、廣衛路的路邊雞均聞名遐邇。另外還有白切雞、香菇雞、蔥油雞、清蒸滑雞、栗子燜雞、幹炸雞、烤雞、貴妃雞等等都是大眾化的食譜。在豐富多彩的雞案中,最為人常食不厭的當屬白切雞了,在各大小餐館裏均可以吃到,如果不會做白切雞,這個餐館就有生存不下去可能。在廣東吃宴席,幾乎餐餐都有雞。沒有雞的宴席就如同北方沒有酒的宴席壹樣,蕩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