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丨(傳統歸“巾部”) 組詞:老師,師傅
師(拼音:shī)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師”為古代軍隊的壹種編制單位,由此引申指軍隊。“師”在商周時代屬於最大的軍隊編制,人數眾多,故“師”又引申為眾人。
後轉指官名,又專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職名稱,引申指教師,掌握專門技術或知識的人,還引申指模範、楷模。也作動詞用,表示效法、學習。另外“師”還作尊稱用。
二千五百人為師。《小司徒》曰:“五人為伍,五伍為?,五?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眾也。京師者,大眾之稱。眾則必有主之者,《周禮·師氏》註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黨正》《旅師》《閭胥》註曰:“正、師、胥皆長也。師之言帥也。”
從_,從?。會意。疏夷切,十五部。
,四_,眾意也。?下曰:“小?也。”小?而四圍有之,是眾意也。說會意之_。?[13]?廣韻
夷切,平脂生 ‖ 師聲脂2部(shī)師,師,範也。眾也。亦官名,《大戴禮》曰:“昔者周成王幼在_褓之中,太公為太師也。”又姓,晉有師曠。又漢復姓,十二氏。
《左傳》衛大夫褚師圃、馬師頡。鄭有鄉校,子產雲“是吾師也”,其後以校師為氏,陳悼太子偃師,其後以王父字為氏。《扶風傳》有範師利蔓。
《世本》雲:“鄭有子師仆。”殷時掌樂有太師摯、少師陽。宋有樂人師延世,掌樂職。後有宋大夫師延宜。《風俗通》雲:“有牧師氏。”《春秋釋例》楚有師祁黎,後漢末有南陽師宜宮①,善篆。?夷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