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壹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5][4][6][7][8]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壹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他領導研究 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 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中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於全世界每年 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3]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