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是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壹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圓舞曲分快、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維也納宮廷後,速度漸快,並始用於城市社交舞會。
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風行於歐洲各國。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奏明快,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常用壹個和弦,第壹拍重音較突出,著名的圓舞曲有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韋伯的《邀舞》等。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當法國大革命於18、19世紀之交震撼著整個歐洲時,源於德國南部與奧國鄉間的壹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諸如“連德勒舞”(Landler)、“德國舞”(Deutsche)、“旋轉舞”(Dreher),逐漸地被引進城市,轉變成文明社會中的“圓舞”或“華爾茲”。
圓舞雖被適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著源自鄉間的愉悅奔放的本質,以及剛興起時尚被視為“有傷風化”的男女相擁的舞姿。無論如何,它終能逐漸取代了屬於“舊時代”優雅高貴卻顯得矯揉造作的宮廷舞蹈“小步舞”(Menuett)。
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調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時可供跳舞的咖啡館、小酒館或稍後興起的大規模舞廳,王公貴族或壹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階級間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