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釋義:如果知道這些都是幻,那麽這些幻自然遠離,不需要修行。如果存著執著之心,明知道是幻還不曾忘卻,便要努力修行。
這句話出自《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原文是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在佛家解釋為:
善男子!像如來那樣因地修行獲得圓滿覺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無實的認識,因而他就不會在生死中輪轉,也不會讓身心受生死輪轉的束縛。
這不是因為他刻意造作施以作用而決定的,而是他本身具備的那種圓照清凈的空無自性或性質所決定的。所以,達到了覺悟的人,和虛空壹樣能夠體認虛空,體認了虛空的人,就體現了空花無實之相。
擴展資料:
內容
全經壹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歷史源流
在智升《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首次記錄此書為佛陀多羅 (Buddhatrāta)所譯,但譯出時間不詳,佛陀多羅的生平也沒被記錄下來。圭峰宗密在《圓覺經大疏》中記錄了壹個說法,此經於長壽二年(693年)譯出,但也無法提供更精確的資料,此外,宗密曾見到壹古本,據傳貞觀21年(647年)於潭州寶雲寺譯出,但無法確定真假。
此經是唐、宋以來天臺宗、賢首宗、禪宗等盛行講習的經典。最早提倡此經的是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為此經作了七部註解,著名的有《[1]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百度百科-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