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大風起兮雲飛揚,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什麽意思

大風起兮雲飛揚,力拔山兮氣蓋世,是什麽意思

“大風起兮雲飛揚”這句詩的意思是: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詩的意思是: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可比。

壹、“大風起兮雲飛揚”這句詩出自劉邦所作的《大風歌》,同學們還記得原文嗎?

1、原文

大? 風? 歌

西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註釋

大風歌:又作“大風曲”、“大風詩”、“漢祖有歌”。

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啊”。

威:威望,權威。

加:施加。

海內:四海之內,即“天下”。古人認為天下是壹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6安得:怎樣得到。安,哪裏,怎樣。

守:守護,保衛。

四方:指代國家。

3、譯文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我統壹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4、賞析

《大風歌》是漢朝皇帝劉邦創作的壹首詩歌。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復雜心情。

此詩歌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誌,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蔔的焦灼,抒發了作者內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全詩渾然壹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壹格。

此詩每句中皆帶有“兮”。劉邦故鄉沛縣原本雖為宋地,但已被楚國占有百年,文筆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許楚風。楚辭又由於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慘,而成為抒發憤懣的文體,且因楚地民風彪悍,楚辭便多了大氣磅礴。劉邦選取這種文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不失王者風範。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歷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壹句都代表壹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煉。其中第壹句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麽《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壹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註《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壹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壹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壹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裏,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壹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麽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壹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壹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壹句比照上壹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壹句,劉邦並沒有繼續沈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鋒壹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壹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不在日後他人覬覦中得而復失,回到故裏後,去哪裏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壹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誌,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蔔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麽,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二、“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詩出自於項羽所作的《亥下歌》,同學們還記得原文嗎?

1、原文

先秦·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註釋

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

兮:文言助詞,類似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

騅(zhuī):意為頂級寶馬。

虞:即虞姬。

奈何:怎樣;怎麽辦。

奈若何:拿妳怎麽辦。若,妳。

3、譯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可比。可是這時代對我不利,我的烏騅馬再也跑不起來了。烏騅馬不前進我能怎麽辦?虞姬啊虞姬,我可把妳怎麽辦呢?

4、賞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此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作者叱咤風雲的氣概,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沈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力拔山兮氣蓋世”壹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咤風雲的業績。項羽是將門之子,少年氣盛,力能扛鼎,才氣超群。他胸懷大誌,面對不可壹世的秦始皇,敢於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的佼佼者。巨鹿壹戰,項羽破釜沈舟,與幾倍於己的秦軍進行浴血奮戰,奇跡般地滅了秦軍主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上將軍”。此後,項所向披靡,直至進軍鹹陽,自封為西楚霸王。但從這壹句詩中也可以看出,項羽誇大了個人的力量,這是他失敗的壹個重要原因。

“時不利兮騅不逝”,天時不利,連烏騅馬也不肯前進了。項羽不是新時代的驕子,而是舊制度的犧牲品。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之中,他雖然與漢軍大戰七十,小戰半百,打了不少勝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於用人,更不會審時度勢,他的失敗根本不是什麽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項羽被漢軍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漢軍重圍,以致眾叛親離,帳內只剩下他心愛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與虞姬悄然相對,借酒澆愁。突然,四面傳來陣陣楚歜,項羽愕然失色,驚呼 “漢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壹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壹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壹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在這簡短的語句裏包含著無比深沈的、刻骨銘心的愛。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歌罷,自刎身亡,非常悲壯。

相對於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傑,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裏也不過像壹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但愛卻是長存的,它壹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壹,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壹日,令人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