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賈於邯鄲,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意思知之甚少,半懂半猜。我們現在進行逐字解釋,呂不韋,人名,姓呂,名不韋,賈是壹個多義詞,壹層意思是商人的壹個代名詞,組合詞語有賈商,另壹層解釋為壹個姓氏,邯鄲,屬地名,現金的河北省邯鄲市,放入歷史,曾為戰國時趙國的都城邯鄲。
呂不韋劇照
整句話連起來解釋也就是呂不韋在趙國的時候行商做賈。為何特地說這樣的壹句話,它後面又代表了多少層深意呢?
其實,細細追溯,這句話講述了關於呂不韋人生中的壹個小故事,它關乎了他的崛起,揭示了他成功的必然原因。
那時,呂不韋是壹個地位卑微的商人,從商經驗頗豐,但長期做的也不外乎是貨物的交易、低價購入,高價賣出,從中獲得利潤,進行原始資本積累。
當生意擴大到壹定的程度,資本達到壹定的額度,呂不韋那活絡的腦袋又在盤算著,以物為交易,只能得到利得交換,但商人的名聲地位卻如此低下,怎麽樣改變這點呢?
他想到了,以權勢為交易,那麽怎麽樣獲得權勢的標的物呢?只有人,有地位而無資源的人,這種人才是需要我的對象,也是我投資的最佳人選,於是選定了範圍,他通過對不同人的觀察和解除,壹個個的進行篩選和排查,他終於找到了子楚,壹個地位同樣低下,落寞撂倒的貴族子弟,他選擇了他,他同樣的依附了他,所以壹個得到了權勢,壹個得到了地位。
呂不韋呂氏春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史書中記載的最具有影響的幾大思想,莫過於儒家、道家、法家等大家思想了,蘊含深意亦非常人能懂也。那麽咱們分別來看看這三大家思想的主旨分別為何?
呂氏春秋書籍
首先來看看,儒家思想,它提倡的是什麽?反映了又是什麽?它提倡的是君臣義,是夫婦順。反映了底層君主對底層人民思想的控制。
那麽道家呢?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引領的又是另壹種學派,這種學派講究平常心,不刻意莫強求,凡是順勢而為即可,不要想憑壹己之力去逆反。
法家,講求凡是依法而治,法不亂則社稷不亂,可想,將法律法制的地位列於君 *** 力之上。
但,這些思想均自成壹體,或相互對立,鮮少能包容,能互為支持,直到《呂氏春秋》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壹家獨大的格局。
那妳也許又會問為何《呂氏春秋》不同於其他呢?是因為它並不是依據君主的意思,被壹個人觀念所左右,不代表任何集權的意誌,現代來看通俗得說,就是作者非壹人,妳也許會問,既不是壹人所著,為和冠以呂氏之姓氏呢?
《呂氏春秋》更貼切的可稱為雜家說法,其內包含眾家所雲,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乃至不同視角,看待同壹件事,撰寫不同觀念,不同經驗,乃至給予不同建議。
可以說,呂不韋的偉大,並不在於編制某種著作,而是給予了莘莘學子壹個平臺,壹個可以發表論點,給予批判或進言的平臺。
呂不韋是誰呂不韋,他到底是誰,因何成名,為誰謀奪,到底是心懷天下還是私欲過重?他,出生於衛國,在現代中國地圖中,所屬省份為河南省,那時的朝代準確來說是戰國。
呂不韋像
這點擴展點說,河南人的性格,現代人看待莫過於懶和愛說謊,其實在當代,河南人性格中還是豪爽和仗義的成為居多的,時移世易,人們對壹個地點人物的性格看法也時過變遷。
他身份為小小的壹名商人,那時的商人雖然小有資產,但並不招人待見,為何這樣,因為那時的人們比較討厭銅錢味,相對來說比較敬重文人。他從小小的商人,不斷的通過壓低賣高來積累自己的資產,慢慢的在不知不覺中,資產竟然已經遍布當時中國了(五國),通過經商他來到了趙國,在這裏,他結識了兩位對他壹輩子影響巨大的人,趙姬和子楚。不過壹般人,就算遇到了也不見得能夠對他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呂不韋非壹般人,他是壹個非常有經商頭腦的商人,他居然將人脈當作商品來進行交易。當時秦國的華陽夫人有權,子楚因為血緣註定帶有壹定的勢,而他,正好有著他們最缺的錢,通過錢的運營,呂不韋將權、勢盤活了,成功將子楚送過秦國,並通過華陽夫人的鼎力協助,子楚成功登上了帝位。
而他,借助著子楚和趙姬,也拉開了他壹生不斷攀登的仕途,他努力,他盡心,終成為壹國相國,壹人之下的榮耀,光環籠罩著他,他成功著,他俯瞰著,他不僅獲得了錢,而且獲得了後世的敬重。
呂不韋是哪國人呂不韋出生在現代中國地圖上的河南省,戰國時期的衛國,他的確是壹個地地道道的衛國人。但他嶄露頭角是在趙國邯鄲,以囤積子楚而逐漸拉開他政治生涯的序幕,他的聞名則是因為輔助了秦國的崛起及壯大,輔佐了壹統中國帝王秦始皇嬴政的成長,在壹般人眼中,便自然會認為他是壹名秦國人,而事實上則不然。
呂不韋畫像
壹名商人,因為南來北往,伴隨者生意的擴大而進行住址遷徙,早已不那麽在意自己的出生地和歸屬國到底是什麽了,但當他成功後,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會回饋著自己的家鄉,提撥者同鄉的夥伴,讓家鄉因為他而有所成長,並以被家鄉人凈重而感到無比自豪和榮耀。呂不韋小有成功後,確實是沒有忘記提攜自己的家鄉族人的,他教誨著他們,教育著他們,並且培養著他們。
另外有壹點,則是他祖籍衛國的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他的身後事,他依舊選擇了葉落歸根,回歸自己的故鄉。所以,呂不韋的墓,最後的遺址是在古時的衛國,現代的河南。
他的逝世是突然的,他並沒有想過自己會那麽早離開人世,因不肯歸還朝政給嬴政,最終逃不脫被流放的命運,帶著不甘,帶著遺憾,他選擇了服毒自盡,然而最後,他依舊是希望自己能夠回歸自己早年離開,早已遺忘的故鄉。
於是,他的友人還是冒死完成了他的遺願,讓他葉落歸根,回到了他的故鄉河南。
呂不韋墓壹代名相,最終結局卻是淒慘落幕,這到底是因何而致?又到底是什麽引導了他走向這壹結局。眾所周知,呂不韋的崛起過程可以說是慧眼識珠,將壹顆樸素的完全未經琢磨的珍珠,經開發、經琢磨,終讓它發出自己應有的光彩,當光彩散發,也將余暉籠罩了他,讓他也得以分享這豐盛的果實。
呂不韋墓
在子楚薨逝後,呂布韋便步入了他人生最為鼎盛的時期,作為先皇遺命下的輔國重臣,他承擔了在幼皇無法親政那段時間的治理國家的重責,也同時繼承了那無比至尊的皇權。
若,壹個人能知足,那麽他的下場未必會如此淒涼,正因為呂不韋的不知足,隨著權勢的增大,他對權利的渴望越重,致使當初的幼皇嬴政已然成年,他卻遲遲不肯歸還政權,這個矛盾為後期呂不韋淒苦的死亡之路買下了伏筆。
幼皇嬴政,這裏也是壹個能隱忍之人,在經過精密的籌謀後,他終於抽掉了呂不韋的層層勢力,破解了他的集權,當壹切重歸於零時,呂不韋被嬴政流放到苦寒之地。
在流放途中,呂不韋時時擔驚受怕,怕暗殺,怕牽累家人,在心理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他最終選擇了死亡這條不歸路,是的,壹代名相最終的命運卻是服毒自盡。
死後,他的陵墓被葬在了現在的河南省,也就是當時呂不韋的家鄉―衛國。它的墓卻是孤零零的,沒有豐碑,沒有贊美,只是孤零零的在那裏立著,完全看不出裏面的人曾經是叱咤壹時的當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