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不絕如縷
拼音:bu jue ru lu
釋義:像細線壹樣連著,差點就要斷了,多形容聲音、氣息等低沈微弱、時斷時續。或用來形容局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中國:指中原諸國。)原意是中原諸國在異族沖擊下,形勢危急,雖然還沒有斷絕,但也只象壹根細線那樣連著。形容形勢危急,也形容聲音細微。[2]
成語典故
①《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②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③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④宋·陳亮《與應仲實書》:“茍無儒先生駕說以辟之,則中崩外潰之勢遂成,吾道之不絕如縷耳。”
⑤簫聲裊裊;~。
不絕如縷詞語辨析
常被誤用來形容“持續不斷,經久不息,人多而紛雜”[3]
同義詞: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千鈞壹發、余音繞梁、余音裊裊
反義詞:牢不可破 安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