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抗戰初期,日寇來勢洶洶,兩國綜合國力差距極大,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接連戰敗。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
《論持久戰》壹書,是主席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讀《論持久戰》有感2000字。這是壹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壹。《論持久戰》全文寫了二十壹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壹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麽是持久戰,為什麽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今日拜讀,果然是真知灼見,見地非凡。雖然是針對國家宏觀大勢的著作,但也可作為指導個人應對當下生活的指南,現將自己的感觸記錄如下。
壹、理智認清形勢,準確自我定位
《論持久戰》這篇經典文章,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卻準確地與日後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這正體現主席對中外我敵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情況準確把握,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的清醒認識。
抗戰初期,日寇來勢洶洶,兩國綜合國力差距極大,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接連戰敗。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種種奇談怪論不脛而走。認為中國經濟、科技、軍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戰必敗的“亡國論”固然很有市場;不切實際地認為依靠外國,可以迅速戰勝日本的“速勝論”也有聽眾。在這種形勢下,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戰爭是場持久戰,透徹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闡述了“犬牙交錯”的幾種形態:內線與外線,有後方與無後方,大塊與小塊,局部與整體,包圍與反包圍。使人們明白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既駁斥了速勝論,又痛斥了亡國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前途,增強了必勝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認清別人的優劣長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確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領。能夠從紛亂復雜的諸多信息中剝離出正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足見主席的才華非同尋常。
有人曾經說過,社會有如壹條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魚兒。大多數魚只能隨著河水的流動浮沈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爾有壹兩條魚兒奮力躍出水面,短短瞥見前路方向,雖短期能獲益匪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智者應當致力做河上的水鳥,河流的走向,魚群的'遊動,均可默然於胸,這樣才能進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計劃具體細致,切實可行
抗戰初期,大部分人認為應當用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依靠正面決戰來抗擊日寇。這種觀點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抗戰初期,我國軍民雖英勇作戰,浴血殺敵卻無法取得戰局的主動,原因就在於具體戰術計劃不符合實際。
主席認為抗日戰爭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還提出壹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壹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遊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提出並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人民指明了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現代社會信息資訊發達,各種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讀起來,滿篇皆為大道理,頭頭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細品之下,才發現都是紙上談兵,最關鍵的執行計劃往往避而不談,還美其名曰:靈活機動,讀後感《讀《論持久戰》有感2000字》。讓人不覺想起,舊日封建王朝,統治者懼怕百姓造反,講授兵法的書籍不但嚴格控制傳播,而且將其中關於軍隊管理的具體措施——士氣的激勵、戰士的訓練、陣法的布置等內容全部刪去,只留下籠統的大道理,於是造就了大批紙上談兵之徒。
如果將戰略決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麽戰術就是登山的具體計劃,例如從山的哪壹面上,中途要在何處修整,登頂後是立即下山還是略作調整再撤等等。制定計劃時考慮要周到,計劃越具體,越符合實際情況,成功幾率越大。
三、統壹思想,堅決落實
再好的計劃也是需要執行者來落實的。計劃越宏大越具體,參與執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讓執行者群體統壹思想,那麽計劃被執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壹件事的成功幾率與做事的人的執行力度息息相關。《論持久戰》中體現出的戰略思想固然偉大,我黨能夠嚴格按照計劃落實執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視。通過歷次整風運動,高度統壹了全黨的思想;在嚴酷的戰爭考驗,鑄就了壹批批忠誠的無產階級戰士;根據時代形勢的發展,靈活的調整政策,打造最廣泛的統壹戰線。這些都為我黨領導抗日戰爭乃至全中國解放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常說:知難行易。其實,對壹個普通人而言,制定計劃固然不易,能夠認真去做,保證計劃能夠不打折扣地執行,在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靈活機動地調整方法,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始終不放棄希望,奮鬥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