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不幸的人生經歷
1. 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貧寒,杜甫遠祖是名將,祖父又是初唐詩人,可謂是書香門第,杜甫從小就有延續“家族興旺”的責任感,孟浩然終身布衣,經歷以隱逸和漫遊為主,他的目標不是延續“家族興旺”,而是振興家庭改變貧困落後的局面。
2.杜甫的時代是712年—770年,是橫跨“安史之亂”的,他壹生的奔波相當艱辛,不僅屢次落第而歸,而且還要東奔西走,到處逃難奔波,在他的壹生中,對社會的現實的認識極其深刻,充滿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轉“愛”,其“憂國憂民”的情思貫穿整個時代,綿綿不絕。孟浩然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浩劫,他的壹生沒有杜甫那樣的大起大落和驚心動魄,卻和杜甫壹樣有著不幸的仕途經歷,都為著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奮鬥,但始終落得懷才不遇的境地。這不是他們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後的黑暗的社會現實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場面前,他們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歸隱,但由於主客觀的不同處境,入仕與歸隱的內心矛盾又沖擊著他們,使他們意欲超然卻無法忘懷,壯誌未酬之誌躍然詩中,充滿了陣陣愁情。陣陣愁情加速了他們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動疾而終”①杜甫之死:病死於舟中,他的絕命詩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二、 滿懷豪情的盛唐頌歌
1. 杜甫與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滿懷豪情的盛唐詩歌。杜甫有《飲中八仙歌》,其對才俊之士充滿了景仰,特別是“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者的豪放不羈,才俊的顯赫才氣,顯示出盛唐氣象。孟浩然的《登安陽城樓》寫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閑情逸致、城郭綠洲的開闊景致、美麗動人的神話色彩,三者融為壹體,盡顯盛唐之音。
2. 不過,孟浩然的詩歌當中除了描寫盛唐氣象的豪邁情懷之外,還有杜甫詩歌中所沒有的俠義精神,孟浩然的《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有“珠彈繁華子,金羈遊俠人。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展示了少年任俠的作風,創造了生動鮮明的洛陽遊俠形象。
三、政治理想與心胸抱負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時代背景之下,都充滿了心胸抱負和入仕的欲望,富有遠大的政治理想。雖然他們壹再的落地而歸,但心中的信念讓他們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的理想躍然詩中,充滿豪情。杜甫的《望嶽》是最能體現他遠大理想和心胸抱負的詩歌,“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將全詩推向高潮,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勢,充滿了傲視群雄,自命不凡的高度自信精神。
2.與杜甫的《望嶽》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寫洞庭湖浩渺宏闊、涵容天地、巨浪排空,景象雄壯,氣勢磅礴。“蒸”字、“撼”字富有強烈的誇張色彩,景中註入遠大抱負和胸襟,後四句表達希求汲引之意,自然含蓄態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與對社會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壹身抱負卻落得兩手空空,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艱難的入仕之路和百般無奈的落第而歸,使他們開始對當權者產生了不滿的情緒,開始對仕途產生懷疑,進而進行了大膽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到《樂遊園歌》,再到《麗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強,反抗的情緒也在升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從“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可以看出杜甫的憤憤不平之情,《樂遊園歌》寫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會危機,而《麗人行》則直面得諷刺了楊國忠兄妹的荒淫和奢侈,“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通過勸人回避來反襯出楊家的不可壹世。
3.孟浩然從《田園作》到《京還留別新豐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強,反抗的情緒也在升溫。《田園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詩中也開始感嘆朝端無親故,揭露當時朝廷用人唯親的腐敗現實,到《京還留別新豐諸友》開始懷疑入仕濟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的與黑暗腐敗官場決絕的態度。
4.孟浩然的態度很明確,要與官場決絕,所以他選擇歸隱,而杜甫不會也不願意決絕,他要繼續爭取為國效力。但我們知道,不管是杜甫還是孟浩然,他們實際上都不會願意決絕的。他們的入仕與歸隱的矛盾至始至終沒有調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貴族的荒淫的奢侈並暗示它所潛伏的危機。孟浩然雖然也直接批判當時朝廷的腐敗,但更多是針對它用人唯親政策上面的腐敗,並不像杜甫那樣全面揭露,可以說,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層次的,並且隨著他深入社會現實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來,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淺層次的,他卻沒有像杜甫那樣去了解社會現實,他主張的是超脫現實、清靜無為這壹點是不同的。
五、遊賞遣興與閑適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著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論是野外郊遊還是與友人同飲,都充滿了歡快的情調。孟浩然的《遊鳳林寺西嶺》和杜甫的《題張氏隱居二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壺酒朋情洽,琴歌野興閑。莫愁歸路暝,招月伴人還。”和“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都寫出了同友人暢飲至深夜而歸的歡快心情。
六、真摯的鄉情、友情、親情,富有真性情
1. 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極富真性情,他們的詩歌當中充滿了鄉情、友情和親情。杜甫的詩歌以友情為主,抒發對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憶李白》寫出了對李白的懷念之情,表達了杜甫與李白之間的深厚友誼,《天末懷李白》則寫李白被流放而抒發的不平,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社會現實的憤慨以及患難見真情的友誼和思念之情。杜甫的鄉情、親情詩以《月夜》為代表,詩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2. 孟浩然的鄉情、友情、親情詩就更多了,有對妻子思念的鄉情、親情、同時也是愛情詩的《他鄉七夕》,而愛情詩恰恰是杜甫所沒有的。也有懷念友人的友情詩,以《秋登萬山寄張五》為例,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相似的是孟浩然的《送袁十嶺南尋弟》,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懷念,讀來感人肺腑。
3. 孟浩然的真性情詩是很多,但是,卻沒有杜甫的同情士卒的百姓的詩歌,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其詩歌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是孟浩然所缺少的情感。
七、隱居生活得閑適與閑適當中透露出來的壯誌難酬的情懷
1. 仕途的失意和黑暗腐敗的唐王朝使杜甫、孟浩然對仕途產生了懷疑,從而選擇了逃避現實,超脫現實,選擇隱逸的生活方式。孟浩然的隱逸詩很多,大多反映出隱居生活的閑適,有《北澗浮舟》,全篇洋溢著詩人贊美襄陽山水、樂在故鄉隱居的思想感情,還有《過故人莊》中的濃郁的鄉村風味和淳真的人情美,杜甫的隱逸詩開始於760年成都草堂落成後,杜甫棄官華州,寓居成都草堂,開始了短暫的隱居生活,這壹時期生活相對安定,詩人心情相對愉悅。以《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為代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通過寫自由自在的戲蝶舞和嬌鶯啼,勾勒出壹幅美麗的生活圖景,傳達出輕松愉快的隱逸之情。
2. 但是,不論杜甫還是孟浩然,他們在隱居生活的閑適中卻仍然沒有忘掉自己的政治抱負,始終有著壯誌未酬的情懷。杜甫的《野望》寫詩人寄野望而抒其家國之恨,感嘆自己不能為國效勞。“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這兩句言詩人感時而思報國,讀來感人肺腑。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寫夏夜水亭納涼和對友人的懷念。前四句寫詩人隱居生活得閑適之趣,後四句在懷友中流露出他的孤獨與寂寞,特別是“恨無知音賞”暗示壯誌難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