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前面章節已經說過,“道”即“壹”,而由壹到三,然後八卦、五行、十天幹、十二地支,這些都是從這個“道即壹”衍化出來,而生萬物的
壹提到“壹”,本身就是兩個,其代號就是陰陽,陰陽本身就在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衍變成三個,天地萬物都是由這三個衍變而來的,三個是陽數的階段,所以在《易經》的先天卦,只畫三爻,先天代表生成,只有三個階段,而在後天的六十四卦,之所以變成六爻,是因為六是指它的用,萬物的變化有三,由此才會有三生萬物,生生而不息
第二部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即壹,其本身就是兩個,其代號就是陰陽,代表著陰陽兩股力量,除此之外還要有壹股力量能夠調和陰陽,而這個能調和陰陽的這股力量就叫做“沖氣”
如果修行的人想要在打坐修定的時候做到既不散亂,又不昏沈,既不痛苦,也無歡樂,就要懂得如何做到“沖氣以為和”
人也是萬物中的壹員,所以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是“負陰而抱陽”,單從理論上來講的話,如果有人能夠體會到生命的這項功能,就能夠掌握不老不死的奧秘
如果真有這麽壹個成功得“道”的人,那就如佛家所講的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如孔子在《易經系傳》上所講的:“陰陽不測之謂神”,已到了神化的境界
第三部分: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人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孤寡不谷”,因為這是最低賤的事,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第壹人的皇帝,就自稱“孤家寡人”,自稱“不谷”,這在第三十九章已經講到過了,就不在過多的贅述,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壹個道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第四部分: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比如我們拿培養花草來講,當花草長到某個繁茂的階段,就要剪枝去葉,這樣將來花草才會開得更美,果實才會結得更大,這就是“損之而益”;如果不加修剪,拼命加肥料,結果不但開不出好花,更結不了好果,因為肥料施的太多,整棵花草都被肥料燒死了,這就是“益之而損”
因此做工夫也好,修道也好,有時候覺得在退步,實際上是損之而益,有時候覺得在進步,實際上是益之而損,就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吃補藥,吃各種維他命,反而身體越來越弱,病來得更多更快,所以要“沖氣以為和”,使陰陽調和,損益適當,才能真正欣欣向榮
第五部分: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要效法天地的法則,把握自己的生命,培養自己的生命,比如秋天萬物雕零,只剩下壹點種子,把這點種子留下來,在這個時候,種子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麽作用,可到了明年的春天,把這些種子種到地下,它卻能自然的生長起來,如果人能把握住這個,就能懂得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
第六部分: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壹個東西,不能過分的強壯,如果過分的強壯,就會不得其好死,比如家禽家畜,強行給它打針,加飼料,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僅沒有幫助它們成長反而加速了它們的死亡
所以我們要懂得效法天地自然法則,如前面所講的“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用之於人生的道理,則是“禍福相倚”,覺得倒黴時,何嘗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