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原文及翻譯註釋如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註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誌不能學習成功。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諸葛亮壹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人物背景: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261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後主寵信黃皓,諸葛瞻無所匡正。
魏將鄧艾伐蜀,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