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全文及譯文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_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_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_,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_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_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壹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壹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_,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
秋天裏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
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壹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壹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
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妳是這樣的浩渺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妳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妳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妳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麽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幹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
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稟承到元氣,我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壹小塊石子、壹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壹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壹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
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壹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裏生長,舟車在這裏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壹員;壹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妳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河神說:“這樣,那麽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壹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
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
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壹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壹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
由此看來,又怎麽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麽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壹說子沐),宋國蒙人,楚國公族,楚莊王之後裔。河南商丘民權人。鑒於莊子在我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壹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也有說是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民權縣,)人,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