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壹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2、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6年1月1日,蔣介石在中央電臺元旦演說辭中,闡述了新生活運動的意義之後,又強調了“大家務必從今天開始特別努力來做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並說明了兩種運動的相互關系。6月3日,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總章頒布。
這場經濟建設運動,是壹場由政府號召並組織的、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運動。因此,它是壹場較為全面、較為徹底的經濟建設運動。對中國近代化有著深遠影響。這壹切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人民願望。
3、《五五憲法》頒布:
五五憲草全稱《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因發表於1936年5月5日,故名。抗日戰爭前夕,全國人民普遍要求團結、民主、抗日,國民黨政府被迫結束“訓政”,重提“還政於民”的老調,並襲用資產階級民主詞句,制成這部憲法草案。***8章,148條。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國民黨的壹黨專政和蔣介石的獨裁統治。雖然也規定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民主自由,但同時又規定可以“法律限制”的名義予以剝奪。這部憲法草案是國民黨中央在1932年12月開始的籌備憲政活動的具體成果。
4、魯迅去世: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七君子事件:
1936年5月31日,馬相伯﹑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宣言,通過《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向全國各黨各派建議:立即停止軍事沖突,釋放政治犯,各黨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進行談判,制定***同救國綱領,建立壹個統壹的抗日政權等。
當時選舉了馬相伯、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王造時、李公樸、沙千裏、陶行知等人擔任執行委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