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壹下,誰年少情動時沒有做過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事情呢?在那些無怨無悔的年少時光裏,每個人都會長大。青澀懵懂的初戀也好,刻骨銘心的愛情也好,在漫長的人生中終將變成壹個符號、壹個象征、壹個對純凈感情的惦念和向往。
當壹部《怦然心動》席卷所有年輕或者不再年輕的影迷時,所有人都跟著女主角朱莉回到了那個“怦然心動”的年紀。在喜歡的人面前,故作漫不經心地走過,心裏卻在介意,他到底有沒有擡頭看我;在操場假裝和好友聊天,眼角的余光卻在偷偷追尋他打球的身影;揣測他每壹句話、每壹個表情的含義,猜測他到底喜不喜歡自己……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像布萊斯壹樣糾結:遇到別人的喜歡、遭遇突然的告別,總是顯得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拒絕,只會躲躲閃閃,結果總是弄巧成拙。當發現自己喜歡上壹個奇怪的家夥時,怕被別人知道,怕被朋友嘲笑,內心的天平不斷地傾斜,卻要壹次次硬著頭皮否認。
奇怪的是,無論是怎麽義無反顧地喜歡,無論是怎麽欲說還休地否認,都逃不過那壹刻愛情來臨時的心動。說起來,人類似乎是壹個很容易心動的動物,看懂自己的心動,往往就是懂得愛情的第壹步。如果撇除“小鹿亂撞”這種情緒上的體驗,心動就變成了“苯基乙胺”的分泌——純粹的化學反應。
當妳帶著好感持續地關註著壹個人時,頭腦中就會產生大量的苯基乙胺。這種愛情物質出現在壹見鐘情的時候,也出現在日久生情之中,只要它壹出現,就會產生“來電”的心動感覺。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在壹件款式普通、經由男人穿過而兩天未洗的襯衫和壹件款式新穎、完全幹凈的襯衫之中,由女性被試來選擇哪壹件是自己喜歡的。結果,超過八成的女性被試選擇了款式壹般,但是帶有男人氣味的襯衫。
可見,在強烈的異性味道面前,女性更容易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就像朱莉喜歡布萊斯頭發上的西瓜香味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