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栽樹文言文

栽樹文言文

1. 《治國猶栽樹》文言文

《治國猶栽樹》原文:貞觀九年。(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譯文:

貞觀九年的時候。唐太宗對周圍的大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陜西西安市),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壹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搜刮不停,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谷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壹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麽會不安居樂業呢?”

妳好!以上是: 《治國猶栽樹》的文言文以及譯文!幫到妳,望采納,謝謝!!

2. 文言文植樹有益的翻譯

樓主說的是 吧?種樹郭橐駝傳(譯文) 郭橐駝其人,不知原名什麽。

他患有傴僂病,行走時背脊高起,臉朝下,就像駱駝,所以鄉裏人給他取了個“駝”的外號。橐駝聽到後說:“很好啊,給我取這個名字挺恰當。”

於是他索性放棄了原名,也自稱橐駝。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

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長安城的富豪人家為了種植花木以供玩賞,還有那些以種植果樹出賣水果為生的人,都爭著接他到家中供養。大家看到橐駝所種,或者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

別的種樹人即使暗中觀察模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沒有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的訣竅,只是能順應樹木的天性,讓它盡性生長罷了。

大凡種植樹木的特點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根上帶舊土,築土要緊密。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種好以後離開時可以頭也不回。

栽種時就像撫育子女壹樣細心,種完後就像丟棄它那樣不管。那麽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從而按它的本性生長。

所以我只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沒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訣竅,只不過不壓制耗損它的果實罷了,也並沒有能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訣竅。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卷曲,又換上新土;培土不是過分就是不夠。

如果有與這做法不同的,又愛得太深,憂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離開之後又回頭去看看。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幹來觀察栽土是松是緊,這樣就日益背離它的天性了。

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與他為敵。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其實,我又有什麽特殊能耐呢?” 問的人說:“把妳種樹的方法,轉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

但是我住在鄉裏,看見那些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結果卻給百姓帶來災難。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妳們耕地,勉勵妳們種植,督促妳們收割,早些繅妳們的絲,早些織妳們的布,養好妳們的小孩,餵大妳們的雞、豬。

’壹會兒打鼓招聚大家,壹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放下飯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過來,又怎能使我們人丁興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這樣困苦,又這樣疲勞。如果我說的這些切中事實,它與我的同行種樹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問的人說;“真好啊!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於是,我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這篇文章題目為傳,實際上卻是壹篇即有強烈諷刺色彩的寓言。

作者以虛構的種樹能手郭橐駝的植樹經驗做類比,告誡為官者,養人猶如養樹,應該“致木之天以致其性”,養人即治民:指責中唐吏治擾民、傷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改革政治的願望。

3. 文言文植樹有益的翻譯

樓主說的是<;種樹郭橐駝傳>;吧?

種樹郭橐駝傳(譯文)

郭橐駝其人,不知原名什麽。他患有傴僂病,行走時背脊高起,臉朝下,就像駱駝,所以鄉裏人給他取了個“駝”的外號。橐駝聽到後說:“很好啊,給我取這個名字挺恰當。”於是他索性放棄了原名,也自稱橐駝。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長安城的富豪人家為了種植花木以供玩賞,還有那些以種植果樹出賣水果為生的人,都爭著接他到家中供養。大家看到橐駝所種,或者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即使暗中觀察模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沒有能使樹木活得久、生長快的訣竅,只是能順應樹木的天性,讓它盡性生長罷了。大凡種植樹木的特點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根上帶舊土,築土要緊密。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種好以後離開時可以頭也不回。栽種時就像撫育子女壹樣細心,種完後就像丟棄它那樣不管。那麽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從而按它的本性生長。所以我只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沒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訣竅,只不過不壓制耗損它的果實罷了,也並沒有能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訣竅。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卷曲,又換上新土;培土不是過分就是不夠。如果有與這做法不同的,又愛得太深,憂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離開之後又回頭去看看。更過分的做法是抓破樹皮來驗查它是死是活,搖動樹幹來觀察栽土是松是緊,這樣就日益背離它的天性了。這雖說是愛它,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實際上是與他為敵。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其實,我又有什麽特殊能耐呢?”

問的人說:“把妳種樹的方法,轉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裏,看見那些當官的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結果卻給百姓帶來災難。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妳們耕地,勉勵妳們種植,督促妳們收割,早些繅妳們的絲,早些織妳們的布,養好妳們的小孩,餵大妳們的雞、豬。’壹會兒打鼓招聚大家,壹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放下飯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過來,又怎能使我們人丁興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這樣困苦,又這樣疲勞。如果我說的這些切中事實,它與我的同行種樹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問的人說;“真好啊!這不是很好嗎?我問種樹,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於是,我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這篇文章題目為傳,實際上卻是壹篇即有強烈諷刺色彩的寓言。作者以虛構的種樹能手郭橐駝的植樹經驗做類比,告誡為官者,養人猶如養樹,應該“致木之天以致其性”,養人即治民:指責中唐吏治擾民、傷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改革政治的願望。

4. 毀樹容易栽樹難這古文的譯文

“陳軫(《戰國策》作“田需”)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即生,然使十人樹之,而壹人拔之,則毋(《戰國策》作“無”)生楊.夫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壹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子必危矣!’” 譯文:魏國的謀士受到魏王的重視、信任,魏相惠施對他說:“妳必須善於團結周圍的臣僚們.比如楊樹,橫著種它可以活,倒著種它也可以活,折斷了種它還是可以活.但是,讓十個人種樹,而有壹個人毀壞它,就沒有壹棵活楊樹了.以十人之多,種容易成活的楊樹,可是經不過壹人毀壞它,原因在哪裏呢?這是因為種樹難而毀樹容易的緣故.妳雖然善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妳的人很多,妳的處境真危險啊。

5. 文言文 治國猶栽樹 譯文

原文: 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

煬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百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

遂得徭度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

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翻譯: 唐太宗對侍臣說:“以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壹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內心仍舊不滿足,不停地向道民間索取美女及珍玩,並且東討西伐,用盡兵力隨意發動戰爭,老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滅亡。

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勤懇不息,只是希望不想東征西討,不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無事。

於是就能不內興起徭役,年年莊稼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壹樣,根基不動搖,那麽枝繁容葉茂。

帝王能不想東征西討,不貪美女珍玩,百姓怎麽會不安居樂業呢?”。

6. 文言文《種樹》中作者的寓意

樊重,字君雲.世善農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經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乃至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重堂高閣,陂渠灌註.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閭.外孫何氏,兄弟爭財,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縣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譯文樊重,字君雲.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長耕種莊稼,並且喜歡做生意.

樊重性情溫和厚道,做事情很講究法度.他們家三代沒有分家,財物***有,但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裏常常像官府壹樣講究禮儀.樊重經營家裏的產業,非常得法,壹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仆人、傭工,能夠人盡其用.所以家裏能夠上下同心戮力,財產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以至於後來擁有田地三百余頃.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層樓高閣,四周有陂渠灌註.樊重家還養魚、養牲畜,鄉裏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壹般都滿足他們.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樊重的錢財積累至成千上萬,他便經常周濟本家同族,施惠於鄉裏.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壹些財產而爭鬥,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索性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來解決他們兄弟之間相互憤恨,相互訴訟.本縣的人都稱道樊重的行為和品德,將他推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別人的錢財多達數百萬,他在遺囑中安頓子女們將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爭先恐後地前去償還.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壹概不接受.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來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也.諺曰:“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壹年的計劃,不如種谷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做事應從長遠考慮)

7. 文言文治國猶栽樹譯文

譯文:治理國家就像種樹壹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全文: 貞觀九年.(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盛.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全篇譯文: 貞觀九年之時.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壹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搜刮不停,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谷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壹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麽會不安居樂業呢?”。

8. 植樹有益(賈思勰) 文言文 閱讀答案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古今義

不責汝衣食 責——求取

鹹求假焉 假——借

此種植之不可已也 已——停止

壹年之計,莫如樹谷 樹——種

2.文中李衡、司馬遷對千樹柑橘的理解是什麽?

——李衡認為有千樹柑橘可以衣食無憂,司馬遷認為有千樹柑橘就像封侯壹樣。

3.文中列舉李衡、樊重兩人的事例說明了什麽?——種樹有益於人的生存和發展。

4.文中引用太史司馬遷的話有何用?——引證,證明種樹有益的論點。

5.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敘事,另壹部分議論,這兩部分的內容分別可概括為:種樹的好處 ,種樹的重要性 。

6.第二部分議論,引用了諺語。這句諺語是:“ 壹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引用諺語的作用是,深入論證種樹有益的論點 。

7.讀此文,根據當前我國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的現象,談壹談妳的看法。——在當前我國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的情況下,重溫《種樹有益》壹文,受到的啟發很多。壹是雖然每年都號召種樹,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對植樹工作只有發文件的行為,沒有抓落實的硬措施;二是管理跟不上,種樹不見林;三是沒有長遠打算,應付了事。所以要切實行動起來,學習古代人的做法,把植樹造林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