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優秀篇】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優秀篇】

#心得體會# 導語語文課的任務就是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還要傳授並使學生掌握壹定的語文知識。學生壹旦有了壹定的語文知識和具備了壹定的語文能力以後,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走向社會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礎。以下是 考 網為您整理分享的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優秀篇,歡迎您的參閱。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篇壹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壹門基礎學科,又是壹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壹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註課堂上孩子的每壹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壹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後是壹種理念,是壹種思想的體現。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麽,但至少我們可以預設壹些細節,預設壹些精彩。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細節,首先緣於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緣於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利用。它不是膚淺的表面“作秀”;它不是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為之的故弄玄虛。那是對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後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創設。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我們老師要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也要積極引導,創造壹種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老師也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講課之前,老師巧妙地設計壹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同時把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語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筆記,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學習中。當然要讓學生真正的讀進去,我們老師還有營造壹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機制,把孩子的心靈中“灌輸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學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低年級,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借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體會詞句表達效果,初步了解壹些表達方法;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壹步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敘事性、說明性等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和處理信息。我們教師就是要帶著學生去閱讀,開始是泛讀,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後才是精讀,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疑問,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語言的優美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並充分理解學生的創新,不以壹個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新見,把具有創新天賦人的人扼殺於搖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要從我們的課堂教育著手,老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祖國培養壹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與此同時,老師在備課時也不要急於參照教參,缺少獨立思考,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沈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同經歷、***同欣賞、***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會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講課內容千篇壹律的現象,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了模範帶頭作用。

 小學的語言教學至關重要,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要註意自己的漢語發音壹定要標準,為孩子營造壹個發音標準的良好環境,小學是學生學好漢語最重要的階段,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動畫片以及少兒節目,讓他們學習電視節目中標準的漢語發音。另外,我們可以多組織壹些詩歌誦讀比賽,讓孩子在活動中愛上語文。老師的板書也要采用楷書且要整潔,為學生練好字做個帶頭人。老師也要將學生的表現給個評價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熱情,不能及時地進行恰當的評價,而導致學生情緒低落,以至於不想再發言。

 最後,我們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師生,也是長輩和後輩,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證。從教學任務上來說是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從人際關系上來說是平等的關系。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壹門基礎學科,又是壹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壹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註課堂上孩子的每壹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壹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篇二

壹、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單壹地、無休止地講述,講了再講,甚至反反復復,就象壹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然要產生逆反心理,根本達不到預期目的。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自身位置與角色,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註重學習過程,不偏重結果,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輕易否認學生的觀點、看法,重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學生參與探究學習和質疑問難。

 對於課文中難以理解的重點句、重點段進行精講,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念,完全讓他們讀出情感,念出含義,更讓他們親身感受文中之情,而老師只是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識水平與能力也就相應升華,教學效益明顯事半功倍。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機會,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了解與理解,同時要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教學新課之前,我們應精心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意境,適當配制優美的音樂、圖片,讓古詩、課本劇、甚至壹些散文伴隨這些更加讓人陶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這樣,我們的學生在其特定環境中細讀課文,既是壹種欣賞,又是壹種享受和陶醉,自然會領悟到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壹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壹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壹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

 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壹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壹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壹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壹段話,甚至壹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壹步壹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三、品詞析句,領悟情感

 作者在刻畫人物,描摹情境時,總是將自己濃烈的情感滲透於字裏行間。閱讀教學時,我們必須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著重要作用的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品味,領會內涵,學習用法,讓學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實感。如《月光曲》壹文,在貝多芬第二次彈琴之前,這樣寫道:“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邊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著琴鍵來。”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望了望”壹詞,引導學生聯系貝多芬由屋外聽琴到屋內彈琴的經過,來領悟他由同情到動情的感情變化,領悟他正是在這“望了望”的壹剎那,產生了要把美的音樂獻給這對窮兄妹的激情。

 四、音像視聽,創境激情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內容,我們可以借助錄像、幻燈、錄音、圖片等創設誘人的情景,化抽象為直觀,把課文情境再現於學生眼前,使他們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達到激發思維、豐富認識、渲染情感、形成***鳴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詹天佑》壹課,“帝國主義者都可憎的嘲笑”是壹個可充分利用的絕好情節。

 於是我把帝國主義者嘲笑的傲慢姿態用漫畫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仔細觀察漫畫的基礎上,我又播放了關於當時修築京張鐵路的情況解說。通過這壹情境創設,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張鐵路不僅是融勇氣、智慧於壹體的鐵路,更是壹條爭氣之路。進壹步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從而加深了他們對詹天佑的無比敬佩之情,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

 五、朗讀想象,體驗情感

 朗讀是壹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壹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理解課文、發展語言、陶冶情感起著重要作用。閱讀教學要經常地借助於朗讀、想象來入境、入情。朗讀不僅要求學生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還應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啟發想象,入境生情,讓境在腦中生情,在胸中湧動,達到文思合壹,情境相融。如教學《草原》壹文時,指導學生用輕快、流暢、滿懷激情的語調朗讀第壹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憑借著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於遼闊碧綠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這樣,學生既領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體會了作者的情感美,還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

 六、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以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壹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總結篇三

作為壹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煉學生。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壹、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盡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鳴。

 二、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壹篇課文,教師先要反復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壹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壹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系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壹節不錯的課。

 四、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

 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

 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

 4、批語註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

 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壹份耕耘,壹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壹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