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垢謫①橫浦,寓②城西寶界寺。
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輒④執⑤書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讀。如是者⑧十四年。
洎⑨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選自北宋· 羅大經 《 鶴林玉露 》) 譯文 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後,住在城西的寶界寺。
他的寢室裏有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依靠著晨光讀書。像這樣(堅持)十四年。
等到他回到北方後,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到現在依然還存在。 註釋 張無垢:即作者羅大經( 有爭議 ),南宋時人,自號無垢居士,因觸怒秦檜而受降職 謫(zhé):被貶官;降職遠調( 封建時代 把高級官員降級並調到邊遠的地方做官)。
寓:住在。 昧爽:拂曉,破曉;天剛亮。
昧,昏暗。爽:明朗,清亮。
輒:總是 執:拿著。 就:依靠。
明:動詞作名詞,陽光 如是者:像這樣。 洎(jì):等到 。
趺(fū):同“跗”,腳背。 然:……的樣子。
猶:仍然。 橫浦:古水名。
即今廣東北江翁源湞水。
2. 鶴林玉露文言文翻譯張無垢謫①橫浦,寓②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輒④執⑤書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讀.如是者⑧十四年.洎⑨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選自北宋· 羅大經 《 鶴林玉露 》)\x0d譯文\x0d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後,住在城西的寶界寺.他的寢室裏有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依靠著晨光讀書.像這樣(堅持)十四年.等到他回到北方後,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到現在依然還存在.\x0d註釋\x0d張無垢:即作者羅大經( 有爭議 ),南宋時人,自號無垢居士,因觸怒秦檜而受降職\x0d謫(zhé):被貶官;降職遠調( 封建時代 把高級官員降級並調到邊遠的地方做官).\x0d寓:住在.\x0d昧爽:拂曉,破曉;天剛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x0d輒:總是\x0d執:拿著.\x0d就:依靠.\x0d明:動詞作名詞,陽光\x0d如是者:像這樣.\x0d洎(jì):等到 .\x0d趺(fū):同“跗”,腳背.\x0d然:……的樣子.\x0d猶:仍然.\x0d橫浦:古水名.即今廣東北江翁源湞水。
3. 文言文,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的翻譯張無垢謫①橫浦,寓②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輒④執⑤書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讀。如是者⑧十四年。洎⑨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選自北宋· 羅大經 《 鶴林玉露 》)
譯文
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後,住在城西的寶界寺。他的寢室裏有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依靠著晨光讀書。像這樣(堅持)十四年。等到他回到北方後,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到現在依然還存在。
註釋
張無垢:即作者羅大經( 有爭議 ),南宋時人,自號無垢居士,因觸怒秦檜而受降職
謫(zhé):被貶官;降職遠調( 封建時代 把高級官員降級並調到邊遠的地方做官)。
寓:住在。
昧爽:拂曉,破曉;天剛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
輒:總是
執:拿著。
就:依靠。
明:動詞作名詞,陽光
如是者:像這樣。
洎(jì):等到 。
趺(fū):同“跗”,腳背。
然:……的樣子。
猶:仍然。
橫浦:古水名。即今廣東北江翁源湞水。
4. 鶴林玉露閱讀答案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壹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譯劃線的句子.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壹項( ) A.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 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答案:(七)1.①降職遠調貶官②總是③光,光亮④這 2.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3.A 4.略。
5. 文言文,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的翻譯苗劉之亂,張魏公在秀州,議舉勤王之師。壹夕獨坐,從者皆寢,忽壹人持刃立於燭後,公知為刺客,徐問曰:“豈非苗傅、劉正彥遣汝來殺我乎?”曰:“然!”公曰:“若是,則取吾首去可也。”曰:“我亦知書,寧肯為賊用?況公忠義如此,豈忍害公?恐公防閑不嚴,有繼至者,故來相告爾!”公問:“欲金帛乎?”笑曰:“殺公何患無財?”“然則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問其姓名,俛而不答。攝衣躍而登屋,屋瓦無聲。時方月明,去如飛。明日,公命取死囚斬之,曰:“夜來獲奸細。”公後嘗於河北物色之,不可得,此又賢於鉏麑矣!孰謂世間無奇男子乎?殆是唐劍客之流也。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譯文:
苗傅、劉正彥作亂時,魏公張浚在浙江嘉興,商討舉兵以清王室之患。壹天晚間獨坐之時,隨從都睡了,忽見壹人拿著刀站在燭架之後。張知是刺客,從容不迫地問:“莫非苗、劉二人派妳來殺我麽?”回答:“是的!”張說:“要是這樣,把我的腦袋拿去吧!”那人說:“我也讀過書,豈肯給賊人效力?況且我公如此忠義,怎忍下手?只怕我公防衛不嚴,還有陸續派來的人,所以來通知壹聲。”張問:“想得到金銀絹帛麽?”他笑了笑說:“殺掉我公,還愁沒有錢?”張又問:“那麽留下來當差行麽?”他回答:“我還有老娘在河北,不可留。”問他的姓名,低著頭不出聲,撩衣壹躍上房,瓦片沒壹點響動。當時月白如晝,他飛壹樣的消逝了。明天,魏公取出死囚壹名斬首,說;“這是夜間捉到的奸細。”魏公後來常常到河北去打聽,始終不見此人。這又比刺趙盾的鉏麑強多了!誰說世上沒有奇男子呢?大概是唐代劍客之流吧!
原註:鉏麑:春秋時晉國力士,晉靈公恨大臣趙盾多次進諫,派其行刺。清晨前往,見盾盛服將朝,坐而假寐,不忍下後,退而觸槐自殺。事見《左傳 宣公二年》。
按本篇實有其事,《宋史 張浚傳》:“初,浚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壹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浚問欲何如?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浚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浚翌日斬死囚徇於眾曰:‘此苗、劉刺客也。’私識其狀貌物色之,終不遇。”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大將王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淵壹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系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威州刺史劉正彥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壹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殺康履等宦官百余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後垂簾聽政。苗、劉二人以為婦人孺子執政,可以為所欲為。苗傅、劉正彥發動的這場叛亂,史稱“苗劉之亂”。
在這次叛亂中,在秀州擁有重兵的韓世忠的兒子以及夫人梁紅玉也被叛軍扣壓。但韓世忠善於用兵,作戰勇敢,威名素著,苗傅等人對他頗為忌憚,對梁紅玉母子頗為客氣。
叛亂發生之後,宋高宗的行動已是毫無自由,宰相朱勝非與隆裕太後密商,派梁紅玉出城,馳往秀州,催促韓世忠火速進兵杭州勤王,並由太後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封韓世忠為禦營平寇左將軍。這裏商量妥當,朱勝非就對苗傅說:“韓世忠聽到事變後,不立即前來,說明他正在猶豫,舉棋不定,如果妳能派他的妻子前往迎接,勸韓世忠投奔妳,那麽妳力量大增,別的人就用不著懼怕了。”苗傅聽後大喜,認為是壹條好計,立即派梁紅玉出城,梁紅玉回家抱了兒子,跨上馬背,疾馳而去,壹晝夜趕到秀州。韓世忠在了解了壹切情況後,當即會同張浚、劉光世,帶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苗傅、劉正彥被生擒,後被淩遲處死。高宗復位後,下令為王淵等人平反,追贈王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並升任韓世忠為武勝軍節度使,不久又拜為江浙制置使。
是這個嗎?
6. 鶴林玉露的字詞解釋,及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意思鶴林玉露是文言《鶴林玉露》,筆記集.宋代羅大經撰.羅大經(1196—1242)字景綸,號儒林,又號鶴林.取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爽氣金無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寫成筆記《鶴林玉露》壹書.目 繩鋸木斷 發音 shéng jù mù duàn 釋義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水壹直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壹定能成功.原始:《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後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筆判雲:'壹日壹錢,千日壹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7. 學過《龔遂治渤海郡》和《鶴林玉露》的快進阿譯文]龔遂,字少卿,是山陽郡南平陽縣人.因為通曉儒學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國的郎中令,為昌邑王劉賀效力.漢宣帝劉詢即位,過了很長壹段時間,渤海及其鄰郡年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當地郡守無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選拔善於治理的人,丞相禦史推薦龔遂可以勝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多歲了,被召見時,由於他個子矮小,宣帝遠遠望見,覺得跟傳聞中的龔遂不相合,心裏有點輕視他,對他說:“渤海郡政事荒廢,秩序紊亂,我很擔憂.先生準備怎樣平息那裏的盜賊,使我稱心滿意呢?”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距京城很遠,沒有受到陛下聖明的教化,那裏的百姓被饑寒所困,而官吏們不體貼,所以使您的本來純潔善良的臣民偷來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罷了.您現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聽了龔遂的應對,很高興,就回答說:“既然選用賢良的人,本來就是想要安撫百姓.”龔遂說:“我聽說治理秩序混亂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亂的繩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來,然後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禦史暫時不要用法令條文來約束我,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呈報上級而按照最有效的辦法處理事情.”宣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格外賞賜他黃金物品派遣他上任.(本文已被瀏覽148次)查找更多關於[漢書《龔遂治渤海郡》原文及譯文]的信息。
8. 翻譯壹段古文,張居正大傳中的張居正《與王繼津論君臣之義》原文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師師濟濟,各效其能,豈必人為禹稷,位皆百揆,而後愜於心哉?誠欣於時世之遇也。
方今堯舜在上,屬任忠賢,仆躬履貫魚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賢者,效之於上。士生於今,義無所逃,以其時則可矣。
公乃獨傲然遠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時,此愚蒙之所未譬也。雖然,人各有誌,何可相強?聊為道其區區如此,惟高明裁之。
譯文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天下)設有九個中央大官十二個州的官員,人才濟濟,(大家)各自(為國家)效力,豈能人人壹定都稱為大禹、後稷,職位都在宰相,而後才能心裏痛快呢?實在是為遇上這樣美好的時代而高興啊。如今像堯舜壹樣的聖君在上,任用忠心賢明之人,我親身履行向皇帝推薦賢才的職責,日夜勤勉,任命天下的賢才,為皇上效力。
士人生在當今的時代,在道義上無所逃避,根據時勢來做就可以了。您卻高傲地遠遊,慨嘆仰慕巢父、許由那樣的隱士,嘲笑夏禹和契那樣的賢才,自己想逃過不可逃避的本分,而背棄不易遇到的美好時代,這是愚昧不明的心還沒有通明啊。
雖然這樣,但是人各有誌,怎麽能夠勉強您呢?暫且為您說壹說我如此的心意,只希望高明的人來裁斷是非吧。註釋1、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
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 虞之際,於斯為盛。”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2、九官:古傳舜設置的九個大臣。《漢書·劉向傳》:“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顏師古註:“《尚書》:禹作司空,棄後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樂,龍納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論 *** 書》:“雖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於太尉,未可為比。”
後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員。《南齊書·樂誌》:“六典聯事,九官列序。”
宋葉適《紀綱壹》:“自堯舜已來,外有嶽牧,內有九官,壹以制度,頒以文告。”3、十二牧:傳說中舜時十二州的長官。
《書·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蔡沈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順之《廷試策》:“雖哲如堯舜,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內則九官、十六相以為嶽牧之倡,外則四嶽、十二牧以任總領之責。”
清侯方域《朋黨論下》:“昔者聖明之世,元愷之賢,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後泛指古代地方長官。
清魏源《〈聖武記〉敘》:“嘗觀周、漢、唐、宋、金、元、明之中葉矣……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4、師師:眾多貌。
宋蘇軾《紫宸殿正旦教坊詞》:“欲識太平全盛事,師師鵷鷺滿雲臺。”章炳麟《肅政箴》:“師師群吏,布在九***。”
5、濟濟: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毛傳:“濟濟,眾多也。”唐盧綸《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李劼人《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眾濟濟。”
6、百揆(kuí):總理國政之官。《書·舜典》:“納於百揆,百揆時敘。”
蔡沈集傳:“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猶周之冢宰也。”《舊唐書·代宗紀》:“唐虞之際,內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王安石《夔說》:“將有治於天下,則可以無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張居正《贈畢石庵宰朝邑敘》:“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
及為天子,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好問,好察邇言。”7、愜心:快心,滿意。
《後漢書·楊彪傳》:“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唐元結《遊潓泉雲泉上學者》詩:“愜心則自適,喜尚人或殊。”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壹:“常有壹詞作成,自己亦既愜心,似乎不必再改。”8、屬任:委任,任用。
《史記·蕭相國世家》:“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項王喑嗚叱咤,千人皆靡,然不能屬任賢將,特匹夫之勇耳。”
宋蘇轍《論張頡不可用劄子》:“臣屢以為言,而朝廷屬任義問之意不衰。”清徐乾學《通議大夫納蘭君墓誌銘》:“於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屬任之者非壹日矣。”
9、仆:用於自稱的謙詞,我。10、躬履:親身履行。
《孔叢子·嘉言》:“(仲尼)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漢書·宣帝紀》:“孝武皇帝躬履仁義。”
《北史·裴俠傳》:“俠躬履儉素,愛人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11、貫魚:《易·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王弼註:“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高亨註:“貫,穿也。
貫魚者個個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順序……爻辭言:統治者如貫魚之排定順序,用宮人而寵愛之,輪流當夕,則宮人不致爭寵吃醋,相妒相軋,乃無不利。”後因指以次進禦,不偏愛。
《後漢書·文苑傳上·。